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离子液体用于煤转化过程中脱硫、脱碳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2-18页
Contents第18-24页
符号说明第24-2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6-52页
    1.1 引言第26页
    1.2 煤转化过程中SO_2和CO_2的来源第26-27页
    1.3 SO_2和CO_2的排放及其控制第27-28页
    1.4 脱硫、脱碳技术简介第28-32页
        1.4.1 脱硫技术第28-31页
            1.4.1.1 钙法第29页
            1.4.1.2 钠法第29-30页
            1.4.1.3 镁法第30页
            1.4.1.4 海水法第30页
            1.4.1.5 其他法第30-31页
        1.4.2 脱碳技术第31-32页
            1.4.2.1 物理法第31页
            1.4.2.2 化学法第31页
            1.4.2.3 混合法第31-32页
            1.4.2.4 其他法第32页
        1.4.3 脱硫脱碳技术小结第32页
    1.5 离子液体用于吸收SO_2和CO_2的研究第32-49页
        1.5.1 离子液体第32-35页
            1.5.1.1 离子液体定义第32-33页
            1.5.1.2 离子液体发展史第33页
            1.5.1.3 离子液体分类第33页
            1.5.1.4 离子液体合成第33-34页
            1.5.1.5 离子液体性质和应用第34-35页
        1.5.2 离子液体用于吸收SO_2的研究第35-41页
            1.5.2.1 咪唑类离子液体第35-37页
            1.5.2.2 胍类离子液体第37-38页
            1.5.2.3 醇胺类离子液体第38-39页
            1.5.2.4 季鳞类离子液体第39-40页
            1.5.2.5 季铵类离子液体第40页
            1.5.2.6 低共熔离子液体第40-41页
        1.5.3 离子液体用于吸收CO_2的研究第41-49页
            1.5.3.1 咪唑类离子液体第41-44页
            1.5.3.2 胍类离子液体第44-45页
            1.5.3.3 醇胺类离子液体第45页
            1.5.3.4 季鳞类离子液体第45-47页
            1.5.3.5 季铵类离子液体第47-48页
            1.5.3.6 低共熔离子液体第48-49页
        1.5.4 离子液体吸收SO_2和CO_2小结第49页
    1.6 课题的提出第49-50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50-52页
第二章 热稳定性离子液体用于吸收SO_2的研究第52-66页
    2.1 引言第52-53页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3-54页
    2.3 实验部分第54-56页
        2.3.1 离子液体合成与表征第54-55页
        2.3.2 SO_2的吸收和解吸第55-5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2.4.1 离子液体的表征第56-58页
        2.4.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第58-59页
        2.4.3 温度对[Bmim]L吸收SO_2的影响第59-60页
        2.4.4 温度以及N_2流速对解吸的影响第60-62页
        2.4.5 [Bmim]L与其他乳酸基离子液体的比较第62-64页
            2.4.5.1 阳离子对吸收的影响第62-63页
            2.4.5.2 阳离子对解吸的影响第63-64页
        2.4.6 [Bmim]L的再生第64-65页
    2.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离子液体用于高温吸收SO_2以及吸收机理的研究第66-74页
    3.1 引言第66页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66页
    3.3 实验部分第66-6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7-73页
        3.4.1 温度和SO_2分压对离子液体吸收SO_2的影响第67-68页
        3.4.2 离子液体的再生第68-69页
        3.4.3 含水离子液体对SO_2的吸收及离子液体的再生第69-71页
        3.4.4 吸收机理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四甲基胍乳酸盐与水二元体系物性的测定与关联第74-88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74-75页
    4.3 实验部分第75-76页
        4.3.1 离子液体合成与表征第75页
        4.3.2 二元混合体系的制备第75页
        4.3.3 密度和黏度的测定第75-7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4.4.1 离子液体的表征第76页
        4.4.2 实验方法的验证第76-77页
        4.4.3 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与黏度第77-80页
        4.4.4 二元混合体系的体积性质第80-82页
            4.4.4.1 超额摩尔体积第80-81页
            4.4.4.2 偏摩尔体积和超额偏摩尔体积第81-82页
        4.4.5 二元混合体系的黏度性质第82-85页
            4.4.5.1 黏度偏差第82-84页
            4.4.5.2 黏滞性活化自由能和超额黏滞性活化自由能第84-85页
        4.4.6 Jouyban-Acree模型关联实验数据第85-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疏水性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吸收SO_2的研究第88-106页
    5.1 引言第88-89页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89-90页
    5.3 实验部分第90-92页
        5.3.1 离子液体合成第90-91页
        5.3.2 离子液体与水相平衡的测定第91页
        5.3.3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第91页
        5.3.4 密度和黏度的测定第91-92页
        5.3.5 SO_2的吸收和解吸第92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92-103页
        5.4.1 离子液体的表征第92-93页
        5.4.2 离子液体与水的相平衡第93-94页
        5.4.3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第94-95页
        5.4.4 离子液体的密度和黏度第95-96页
        5.4.5 离子液体对SO_2吸收的对比第96-97页
        5.4.6 温度对[Et_2NEmim][PF_6]吸收SO_2的影响第97-98页
        5.4.7 水对[Et_2NEmim][PF_6]吸收SO_2的影响第98-100页
        5.4.8 离子液体的再生第100-102页
        5.4.9 吸收机理第102-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6页
第六章 可再生乳酸钙水溶液用于吸收SO_2的研究第106-116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06-107页
    6.3 实验部分第107-108页
        6.3.1 乳酸钙合成以及吸收剂的制备第107页
        6.3.2 SO_2的吸收和解吸第107-108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08-115页
        6.4.1 乳酸钙的表征第108-109页
        6.4.2 温度对吸收的影响第109-110页
        6.4.3 CaL_2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第110-112页
        6.4.4 过量乳酸对吸收的影响第112-113页
        6.4.5 吸收剂的再生第113-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Bmim][BF_4]/NMP混合体系物性以及CO_2在其中溶解度的测定第116-130页
    7.1 引言第116页
    7.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16-117页
    7.3 实验部分第117-120页
        7.3.1 二元混合体系的制备第117-118页
        7.3.2 密度和黏度的测定第118页
        7.3.3 CO_2溶解度的测定第118-120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120-128页
        7.4.1 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和黏度第120-123页
        7.4.2 CO_2在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第123-128页
            7.4.2.1 CO_2溶解度测定方法的验证第123-124页
            7.4.2.2 CO_2在不同组成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第124-126页
            7.4.2.3 不同温度下CO_2在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第126-127页
            7.4.2.4 亨利系数的计算第127-128页
    7.5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八章 氨基氯盐和乙二醇混合吸收剂的制备及其用于吸收CO_2的研究第130-142页
    8.1 引言第130页
    8.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130-131页
    8.3 实验部分第131-132页
        8.3.1 [DETA]·nCl的合成第131页
        8.3.2 [DETA]·nCl挥发性的测定第131-132页
        8.3.3 混合吸收剂的制备第132页
        8.3.4 CO_2的吸收和解吸第132页
    8.4 结果与讨论第132-141页
        8.4.1 [DETA]·nCl的表征第132-133页
        8.4.2 混合吸收剂的制备第133-134页
        8.4.3 [DETA]·nCl的挥发性第134-135页
        8.4.4 混合吸收剂对CO_2的吸收第135-141页
            8.4.4.1 氯离子含量对吸收CO_2的影响第135-136页
            8.4.4.2 其他因素对吸收CO_2的影响第136-138页
            8.4.4.3 吸收CO_2过程中的物性变化第138-140页
            8.4.4.4 吸收剂的再生第140-141页
    8.5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九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第142-146页
    9.1 工作总结第142-144页
    9.2 本工作的创新性第144页
    9.3 进一步的工作建议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0页
附录第160-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6-170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70-171页
附件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半导体复合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内液液两相分散流传质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