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三) 访谈法 | 第22页 |
(四) 归纳总结法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第23-26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一) 签发原产地证书概念 | 第23页 |
(二) 原产地签证管理概念 | 第23页 |
(三) 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概念 | 第23-24页 |
二、 理论工具 | 第24-26页 |
(一)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4页 |
(二)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4-25页 |
(三) 系统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江苏省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一、 江苏省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运行现状 | 第26-30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国货出口取得了显著成绩 | 第26页 |
(二) 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认识到产地证的重要性 | 第26页 |
(三) 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签证管理人员 | 第26-27页 |
(四) 签证数量急增而政府人力资源有限 | 第27页 |
(五) 部分签证企业和申领员缺乏原产地认识 | 第27-29页 |
(六) 签证产品种类增多而原产地规则日趋复杂化 | 第29-30页 |
二、 江苏省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2页 |
(一) 签证业务量高速增长与签证人员紧缺矛盾突出 | 第31页 |
(二) 对签证企业管理方式落后 | 第31页 |
(三) 产品敏感度分类落后 | 第31页 |
(四) 缺少申领员管理的相关手段和依据 | 第31页 |
(五) 各地管理不统一,无完整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三、 江苏省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一) 签证管理相关规定多年未变可执行性低 | 第32页 |
(二) 备案企业覆盖面不全且缺乏代理企业管理规定 | 第32-33页 |
(三) 签证产品分类只有原则而抽查比例不具体 | 第33页 |
(四) 对申领人员的管理缺乏细化规定 | 第33页 |
(五) 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手段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构建原产地签证分类管理模式的思考 | 第34-39页 |
一、 创新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的目的、理念和原则 | 第34-36页 |
(一) 明确创新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的目的 | 第34-35页 |
(二) 新建守法便利、失信惩戒的理念 | 第35页 |
(三) 重构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的原则 | 第35-36页 |
二、 创新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37页 |
(一) 提高签证管理工作效率 | 第36页 |
(二) 控制签证管理工作风险 | 第36页 |
(三) 促进签证企业提高诚信管理水平 | 第36页 |
(四) 促进原产地申领员整体素质提高 | 第36-37页 |
(五) 对接国外“注册出口商”签证新规定 | 第37页 |
三、 创新原产地签证管理模式的思路 | 第37-39页 |
(一) 建立全面科学的企业诚信等级评价机制 | 第38页 |
(二) 在风险分析基础上设定重点关注产品清单 | 第38页 |
(三) 建立申领员诚信档案并实施动态分级管理 | 第38页 |
(四) 对企业、产品和申领员的三维组合实施分类管理模式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原产地签证分类管理三维模式的路径研究 | 第39-48页 |
一、 建立诚信管理基础上的签证企业分类评价机制 | 第39-43页 |
(一) 确立签证企业分类原则 | 第39-40页 |
(二) 企业原产地工作质量指标分析 | 第40-42页 |
(三) 构建签证企业分类评价规范 | 第42-43页 |
二、 建立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产品分类机制 | 第43-44页 |
(一) 确立产品分类原则 | 第43页 |
(二) 构建产品分类判定规范 | 第43-44页 |
三、 建立申报工作质量评价基础上的申领员评级机制 | 第44-45页 |
(一) 明确申领员职责和义务 | 第44页 |
(二) 构建申领员评级规则 | 第44-45页 |
四、 建立基于企业、产品、申领员三维信息的分类管理模式 | 第45-48页 |
(一) 严密监管方式 | 第45-46页 |
(二) 一般监管方式 | 第46页 |
(三) 信用监管方式 | 第46页 |
(四) 分类管理三维模式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件1:调查表格 | 第52-59页 |
附件2: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