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25-57页 |
2.1 虚拟世界融合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 第25-35页 |
2.1.1 虚拟世界的概念与范畴 | 第25-30页 |
2.1.2 虚拟世界中融合的概念与范畴 | 第30-35页 |
2.2 三类虚拟世界互相融合的研究综述 | 第35-55页 |
2.2.1 社交型虚拟世界与3D娱乐型虚拟世界融合的研究 | 第35-38页 |
2.2.2 购物型虚拟世界与3D娱乐型虚拟世界融合的研究 | 第38-50页 |
2.2.3 购物型虚拟世界与社交型虚拟世界融合的研究 | 第50-5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虚拟世界融合的现状、背景及宏观架构 | 第57-81页 |
3.1 三类虚拟世界及融合的涵义 | 第57-59页 |
3.1.1 三类虚拟世界 | 第57-58页 |
3.1.2 虚拟世界融合的涵义 | 第58-59页 |
3.2 虚拟世界融合的初级阶段 | 第59-69页 |
3.2.1 社交型虚拟世界与3D娱乐型虚拟世界 | 第60-62页 |
3.2.2 社交型虚拟世界与购物型虚拟世界 | 第62-64页 |
3.2.3 购物型虚拟世界与3D娱乐型虚拟世界 | 第64-69页 |
3.3 虚拟世界融合的宏观架构 | 第69-79页 |
3.3.1 融合的宏观环境 | 第69-75页 |
3.3.2 融合的驱动因素 | 第75-78页 |
3.3.3 融合的分析框架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虚拟世界融合的路径——基于网络融合视角 | 第81-109页 |
4.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与虚拟世界的融合路径 | 第82-86页 |
4.1.1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 第82-83页 |
4.1.2 虚拟世界融合的主要路径 | 第83-86页 |
4.2 虚拟世界四种融合路径的ANT分析 | 第86-107页 |
4.2.1 社交型虚拟世界运营商发起的融合路径ANT分析 | 第86-91页 |
4.2.2 3D娱乐型虚拟世界运营商发起的融合路径ANT分析 | 第91-96页 |
4.2.3 购物型虚拟世界运营商发起的融合路径ANT分析 | 第96-101页 |
4.2.4 3D内容提供商发起的融合路径ANT分析 | 第101-106页 |
4.2.5 融合路径ANT分析结果 | 第106-10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虚拟世界融合的产业链——基于产业融合视角 | 第109-129页 |
5.1 共生理论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 第109-115页 |
5.1.1 共生理论的概述 | 第109页 |
5.1.2 虚拟世界融合共生的概念 | 第109-110页 |
5.1.3 虚拟世界融合的共生系统 | 第110-112页 |
5.1.4 虚拟世界融合的共生模式 | 第112-113页 |
5.1.5 虚拟世界融合演进模型与层次结构分析 | 第113-115页 |
5.2 无激励机制的共生耦合 | 第115-119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115-116页 |
5.2.2 博弈模型 | 第116-119页 |
5.2.3 研究结论 | 第119页 |
5.3 有激励机制的共生耦合 | 第119-124页 |
5.3.1 研究假设 | 第119-120页 |
5.3.2 博弈模型 | 第120-124页 |
5.3.3 研究结论 | 第124页 |
5.4 虚拟世界融合的共生耦合模式 | 第124-127页 |
5.4.1 虚拟世界融合的共生耦合模块化分析 | 第124-126页 |
5.4.2 虚拟世界融合的共生耦合分析结果 | 第126-127页 |
5.4.3 应对虚拟世界融合共生耦合的政策建议 | 第12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六章 虚拟世界融合的产品评估——基于产品融合视角 | 第129-159页 |
6.1 虚拟空间存在感与用户体验 | 第130-135页 |
6.1.1 融合体虚拟世界用户体验的内涵 | 第130页 |
6.1.2 虚拟空间存在感理论 | 第130-135页 |
6.2 融合体虚拟世界用户体验指标体系 | 第135-151页 |
6.2.1 构建融合体虚拟世界用户体验模型 | 第135-137页 |
6.2.2 初步创建融合体虚拟世界用户体验测评指标 | 第137-139页 |
6.2.3 融合体虚拟世界产品用户体验测评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39-151页 |
6.3 融合体虚拟世界的用户体验测评应用实例 | 第151-158页 |
6.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引入 | 第151-154页 |
6.3.2 卡玛商城的用户体验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 第154-1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七章 融合的高级阶段——虚实融合 | 第159-174页 |
7.1 融合高级阶段的环境 | 第159-166页 |
7.1.1 产品及服务环境 | 第159-160页 |
7.1.2 货币环境 | 第160-165页 |
7.1.3 营销环境 | 第165-166页 |
7.2 高级融合阶段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 第166-170页 |
7.2.1 融合对网络安全的挑战 | 第166-167页 |
7.2.2 融合对经济环境的挑战 | 第167-168页 |
7.2.3 融合对政治环境的挑战 | 第168页 |
7.2.4 融合对法律环境的挑战 | 第168-169页 |
7.2.5 融合对社会生活的挑战 | 第169-170页 |
7.3 融合高级阶段的监管 | 第170-172页 |
7.3.1 引导公众参与监管 | 第170-171页 |
7.3.2 鼓励运营商协同监管 | 第171-17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4-178页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74-176页 |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90页 |
附录:融合型虚拟世界“卡玛商城”模糊测度调查 | 第190-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3-194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