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内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概述 | 第14-20页 |
2.1 大学生村官概述 | 第14-16页 |
2.1.1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 | 第14页 |
2.1.2 大学生村官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3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1.4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 | 第16页 |
2.2 法律素质概述 | 第16-20页 |
2.2.1 素质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法律素质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的内涵 | 第18-20页 |
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现状调查 | 第20-30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回收 | 第20页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0页 |
3.1.2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 第20页 |
3.2 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 第20-23页 |
3.2.1 调查地点概况 | 第20-21页 |
3.2.2 调查对象概况 | 第21-23页 |
3.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3.3.1 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相对匮乏 | 第23-25页 |
3.3.2 大学生村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 第25-27页 |
3.3.3 大学生村官法律能力相对欠缺 | 第27-30页 |
4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4.1 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4.1.1 心理素质比较差 | 第30页 |
4.1.2 自身需要相对缺失 | 第30-31页 |
4.1.3 自我内化相对不足 | 第31页 |
4.2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1 家长法律素质相对不高 | 第31页 |
4.2.2 家庭教育观念较差 | 第31-32页 |
4.2.3 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当 | 第32页 |
4.3 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32-34页 |
4.3.1 缺乏充分的素质教育理念 | 第32-33页 |
4.3.2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 | 第33-34页 |
4.3.3 缺乏丰富的课外实践 | 第34页 |
4.4 基层法治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1 基层普法教育相对不足 | 第34-35页 |
4.4.2 农村人情观念比较严重 | 第35页 |
4.5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5-38页 |
4.5.1 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 | 第35-36页 |
4.5.2 法治环节缺失造成的影响 | 第36页 |
4.5.3 网络引发的负面影响 | 第36-38页 |
5 加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 | 第38-45页 |
5.1 大学生村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 第38-39页 |
5.1.1 增强学习法律的自觉性 | 第38页 |
5.1.2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 第38页 |
5.1.3 在实践中增强法律能力 | 第38-39页 |
5.1.4 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 | 第39页 |
5.2 重视家庭教育,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 第39-40页 |
5.2.1 家长提高社会觉悟和道德水平 | 第39页 |
5.2.2 家长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 第39-40页 |
5.3 学校加强大学生职前法律素质培养 | 第40-42页 |
5.3.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 第40页 |
5.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40页 |
5.3.3 改善课堂教学,丰富法律知识 | 第40-42页 |
5.3.4 增加学生实践,培养法律能力 | 第42页 |
5.4 地方政府加强普法教育及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训 | 第42-43页 |
5.4.1 加强基层普法教育 | 第42-43页 |
5.4.2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素质培训 | 第43页 |
5.5 改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提供良好氛围 | 第43-45页 |
5.5.1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 第43页 |
5.5.2 优化网络环境 | 第43-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5页 |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