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内容第13-14页
        1.4.1 研究的创新点第13页
        1.4.2 研究内容第13-14页
2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概述第14-20页
    2.1 大学生村官概述第14-16页
        2.1.1 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第14页
        2.1.2 大学生村官的内涵第14-15页
        2.1.3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第15-16页
        2.1.4 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第16页
    2.2 法律素质概述第16-20页
        2.2.1 素质的内涵第16-17页
        2.2.2 法律素质的内涵第17-18页
        2.2.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的内涵第18-20页
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第20-30页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回收第20页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0页
        3.1.2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第20页
    3.2 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第20-23页
        3.2.1 调查地点概况第20-21页
        3.2.2 调查对象概况第21-23页
    3.3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第23-30页
        3.3.1 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第23-25页
        3.3.2 大学生村官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第25-27页
        3.3.3 大学生村官法律能力相对欠缺第27-30页
4 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0-38页
    4.1 大学生村官自身因素的影响第30-31页
        4.1.1 心理素质比较差第30页
        4.1.2 自身需要相对缺失第30-31页
        4.1.3 自我内化相对不足第31页
    4.2 家庭因素的影响第31-32页
        4.2.1 家长法律素质相对不高第31页
        4.2.2 家庭教育观念较差第31-32页
        4.2.3 家庭教育方式不适当第32页
    4.3 学校因素的影响第32-34页
        4.3.1 缺乏充分的素质教育理念第32-33页
        4.3.2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第33-34页
        4.3.3 缺乏丰富的课外实践第34页
    4.4 基层法治环境因素的影响第34-35页
        4.4.1 基层普法教育相对不足第34-35页
        4.4.2 农村人情观念比较严重第35页
    4.5 社会环境的影响第35-38页
        4.5.1 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第35-36页
        4.5.2 法治环节缺失造成的影响第36页
        4.5.3 网络引发的负面影响第36-38页
5 加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的对策第38-45页
    5.1 大学生村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第38-39页
        5.1.1 增强学习法律的自觉性第38页
        5.1.2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第38页
        5.1.3 在实践中增强法律能力第38-39页
        5.1.4 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第39页
    5.2 重视家庭教育,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第39-40页
        5.2.1 家长提高社会觉悟和道德水平第39页
        5.2.2 家长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第39-40页
    5.3 学校加强大学生职前法律素质培养第40-42页
        5.3.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第40页
        5.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40页
        5.3.3 改善课堂教学,丰富法律知识第40-42页
        5.3.4 增加学生实践,培养法律能力第42页
    5.4 地方政府加强普法教育及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训第42-43页
        5.4.1 加强基层普法教育第42-43页
        5.4.2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素质培训第43页
    5.5 改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村官法律素质培养提供良好氛围第43-45页
        5.5.1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第43页
        5.5.2 优化网络环境第43-45页
6 结论第45-46页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45页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5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0-51页
作者简历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农民转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