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TaE2 在拟南芥中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 第10-2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9页 |
2.1 供试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12-1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2页 |
2.1.3 供试试剂 | 第12页 |
2.1.4 试验所需药物配置 | 第12页 |
2.1.5 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12-1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9页 |
2.2.1 供试拟南芥的培养 | 第14-15页 |
2.2.2 超表达 TaE2 基因的拟南芥与回复突变纯合植株的获得 | 第15页 |
2.2.3 总 RNA 提取 | 第15页 |
2.2.4 RNA 纯度、浓度及完整性检测 | 第15页 |
2.2.5 拟南芥 mRNA 反转录 | 第15-16页 |
2.2.6 超表达和回复突变植株的检测 | 第16页 |
2.2.7 调节内参基因 | 第16-17页 |
2.2.8 PCR 扩增目的基因 | 第17页 |
2.2.9 逆境处理下幼苗阶段生理表型试验 | 第17-18页 |
2.2.10 干旱处理下成苗阶段生理表型 | 第18页 |
2.2.11 成苗阶段接种白粉菌的生理表型试验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3.1 超表达 TaE2 的拟南芥 T3代植株的 RT-PCR 验证 | 第19页 |
3.2 回复突变纯合植株的获得 | 第19页 |
3.3 不同基因型拟南芥幼苗期非生物胁迫表型分析 | 第19-20页 |
3.4 成苗阶段干旱处理下的表型观察 | 第20-21页 |
3.5 接种白粉菌后的表型观察 | 第21-23页 |
4 讨论 | 第23-25页 |
4.1 E2 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23页 |
4.2 TaE2 在植物抵抗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3-24页 |
4.3 TaE2 在拟南芥与白粉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 第24页 |
4.4 对 TaE2 基因功能研究的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TaE2 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转化 | 第25-44页 |
1 引言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2.1 供试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载体质粒、菌株、酶 | 第26页 |
2.1.3 供试试剂 | 第26页 |
2.1.4 抗生素 | 第26-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提取小麦叶片总 RNA | 第27页 |
2.2.2 反转录 | 第27页 |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2.2.4 TaE2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7-28页 |
2.2.5 PCR 产物的切胶回收 | 第28页 |
2.2.6 目的基因 TaE2 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8页 |
2.2.7 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 DH5α的感受态细胞 | 第28-29页 |
2.2.8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29页 |
2.2.9 阳性克隆的蓝白斑筛选 | 第29页 |
2.2.10 大肠杆菌的质粒提取 | 第29-30页 |
2.2.11 阳性克隆的酶切验证 | 第30页 |
2.2.12 TaE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13 重组载体的鉴定 | 第31页 |
2.2.14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31页 |
2.2.15 农杆菌中转化质粒的提取 | 第31页 |
2.2.16 转化质粒的回复验证 | 第31页 |
2.3 遗传转化 | 第31-35页 |
2.3.1 农杆菌侵染法 | 第31-32页 |
2.3.2 转基因小麦的获得 | 第32页 |
2.3.3 TaE2 基因的 PCR 验证 | 第32-34页 |
2.3.4 T1 代阳性植株的 FB 染色观察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1 TaE2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5页 |
3.2 阳性克隆的酶切验证 | 第35-36页 |
3.3 TaE2 基因超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6-38页 |
3.4 成熟胚转化流程 | 第38-39页 |
3.5 TaE2 基因转化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39-40页 |
3.6 超表达植株的半定量检测 | 第40页 |
3.7 转基因小麦接种叶锈菌后的菌丝观察 | 第40-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4.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的条件摸索 | 第42页 |
4.2 超表达技术的缺陷 | 第42页 |
4.3 超表达小麦的意义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