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6页 |
CONTENTS | 第6-8页 |
内容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精神损害 | 第11-14页 |
(一) 精神 | 第11页 |
(二) 精神损害的界定 | 第11-12页 |
(三) 精神损害的特征 | 第12-14页 |
1、非财产性 | 第12页 |
2、伴生性 | 第12页 |
3、意识机能性 | 第12-13页 |
4、主观兼客观性 | 第13-14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内涵、性质和功能 | 第14-19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内涵 | 第14-15页 |
1、对精神损害赔偿内涵的不同认识 | 第14页 |
2、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概念的分析阐述 | 第14-15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 | 第15-16页 |
1、我国民法明文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之一就是赔偿损失 | 第15页 |
2、精神损害赔偿依然以财产性质的赔偿作为主要手段 | 第15页 |
3、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功能依然在于填补损害 | 第15-16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 | 第16-19页 |
1、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学说争议 | 第16-17页 |
2、应当采纳的观点 | 第17页 |
3、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 | 第17-19页 |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结构 | 第19-22页 |
(一) 历史发展形成的结构 | 第19页 |
(二) 两种结构的内容 | 第19-20页 |
(三) 精神损害赔偿结构的形成原因 | 第20-22页 |
四、精神损害的程度与认定标准 | 第22-25页 |
(一) 精神损害的程度 | 第22-23页 |
(二) 精神损害的认定标准 | 第23-25页 |
五、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 第25-36页 |
(一)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简况 | 第25-31页 |
1、古代法的萌芽时期 | 第25-26页 |
2、近代法的形成时期 | 第26-29页 |
3、现代法的完善时期 | 第29-31页 |
(二)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 第31-36页 |
1、西方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1-34页 |
2、我国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 第34-36页 |
六、精神损害国家赔偿制度确立的意义 | 第36-39页 |
(一) 符合国家存在的目的 | 第36页 |
(二) 适应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的要求 | 第36-37页 |
(三) 体现现代法治的精神 | 第37页 |
(四) 保证法制统一的需要 | 第37-39页 |
七、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本质及法律规定 | 第39-41页 |
(一)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本质 | 第39页 |
(二)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损偿的法律规定 | 第39-41页 |
八、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建议 | 第41-43页 |
(一)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 | 第41-42页 |
(二)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立法之完善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