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锥栗(栲、槠)论文

红锥组织培养中褐化抑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7-10页
1 前言第10-18页
    1.1 红锥介绍第10-11页
    1.2 红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第11-13页
    1.3 植物组织培养褐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3页
    2.1 试验材料第18页
    2.2 无菌体系的建立第18-19页
        2.2.1 外植体表面灭菌第18页
        2.2.2 外植体诱导培养第18-19页
    2.3 不同处理对外植体褐化抑制的影响第19-20页
        2.3.1 灭菌时间第19页
        2.3.2 取材时间第19-20页
        2.3.3 幼嫩程度第20页
        2.3.4 不同基因型第20页
        2.3.5 黑暗及低温预处理第20页
        2.3.6 不同防褐化剂第20页
    2.4 不同处理对增殖过程中褐化抑制的影响第20-22页
        2.4.1 细胞分裂素第21页
        2.4.2 细胞生长素第21页
        2.4.3 防褐化剂类型及浓度第21-22页
    2.5 诱导效果评价方法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4页
    3.1 不同培养基对外植体诱导的影响第23-25页
    3.2 不同处理对外植体褐化抑制的影响第25-32页
        3.2.1 灭菌方法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25页
        3.2.2 取材时间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25-26页
        3.2.3 幼嫩程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26-27页
        3.2.4 不同基因型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27-29页
        3.2.5 黑暗及低温处预理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29-30页
        3.2.6 不同防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第30-32页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增殖培养中褐化的影响第32-36页
        3.3.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32-33页
        3.3.2 细胞生长素NAA、IBA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33-36页
    3.4 不同防褐化剂对增殖培养中褐化的影响第36-44页
        3.4.1 不同浓度的VC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37-38页
        3.4.2 不同浓度的Na_2S_2O_3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38-39页
        3.4.3 不同浓度的AC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39-40页
        3.4.4 不同浓度的PVP对增殖及褐化的影响第40-4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4-48页
    4.1 结论第44-45页
    4.2 讨论第45-47页
    4.3 研究展望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体系研究
下一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在家蚕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