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1、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一)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的概念梳理 | 第17-21页 |
1、高校贫困生与高校贫困生资助 | 第17-19页 |
2、绩效评价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 | 第19-21页 |
(二)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第21页 |
2、绩效评价理论 | 第21-22页 |
3、过程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4、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三) 资助绩效评价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1、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常用方法 | 第23-24页 |
2、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30页 |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理论概述 | 第26页 |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6-28页 |
1、确立评价因素集和评价集 | 第27页 |
2、确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 第27页 |
3、确定指标隶属度 | 第27-28页 |
(三)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处理 | 第28-30页 |
1、建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 第28页 |
2、评价结果的确定 | 第28-30页 |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0-43页 |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 第30-33页 |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2、高校贫困生资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三) 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43页 |
1、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概述 | 第35-38页 |
2、指标权重计算实例 | 第38-43页 |
四、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43-54页 |
(一)实证调研的情况分析 | 第43-46页 |
1、长安大学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简介 | 第43-45页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5-46页 |
3、调查过程 | 第46页 |
(二)调研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46-48页 |
1、基本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2、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7-48页 |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 第48-54页 |
1、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48-49页 |
2、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建立 | 第49-50页 |
3、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绩效的评价过程 | 第50-53页 |
4、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五、提升贫困生资助绩效的路径选择 | 第54-64页 |
(一) 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法治化 | 第54-56页 |
1、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资助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2、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程序法治化 | 第55页 |
3、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保障机制法治化 | 第55-56页 |
(二) 优化与重构贫困生精准化认定机制 | 第56-58页 |
1、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网 | 第56-57页 |
2、重塑三维一体的贫困生认定模式 | 第57-58页 |
(三) 搭建多元立体的资助经费筹措与配置模式 | 第58-60页 |
1、拓宽贫困生资助经费筹措渠道 | 第58-59页 |
2、建立健全多元立体式的资助经费配置模式 | 第59-60页 |
(四) 构筑精准化资助监督与反馈机制 | 第60-61页 |
1、搭建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监督机制 | 第60-61页 |
2、打造立体交叉式资助信息反馈系统 | 第61页 |
(五) 完善贫困生资助跟踪管理与服务 | 第61-64页 |
1、健全助学贷款偿还机制与跟踪管理 | 第61-62页 |
2、构建四位一体贫困生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1:长安大学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的调研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2: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