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邻近建筑物对基坑工程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环境复杂要求第11页
        1.1.2 理论指导第11-12页
        1.1.3 设计控制要求第12-13页
    1.2 基坑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基坑工程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建筑荷载对基坑工程影响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第15-17页
第二章 基坑工程设计及理论研究第17-30页
    2.1 基坑工程设计第17-19页
        2.1.1 基坑设计总原则第17页
        2.1.2 基坑支护手段第17-18页
        2.1.3 基坑工程设计计算内容第18-19页
    2.2 基坑工程土压力理论第19-25页
        2.2.1 土压力状态第19-20页
        2.2.2 经典土压力理论第20页
        2.2.3 附加应力计算第20-25页
        2.2.4 基坑工程土压力特点与分布规律第25页
    2.3 基坑稳定分析与变形估算第25-29页
        2.3.1 土的抗剪强度及破坏准则第25-27页
        2.3.2 基坑稳定分析第27-28页
        2.3.3 变形估算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建筑荷载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第30-48页
    3.1 模型选取第30-32页
        3.1.1 软件介绍第30-31页
        3.1.2 模型假定条件第31页
        3.1.3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选取第31-32页
    3.2 初始地应力分布第32-35页
        3.2.1 土体自重状态应力分布第32-33页
        3.2.2 建筑荷载与土体共同作用下应力分布第33-35页
    3.3 建筑荷载应力分布影响因素第35-46页
        3.3.1 建筑物对应力分布影响第35-42页
        3.3.2 土层性质对应力分布影响第42-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建筑荷载对基坑支护的影响分析第48-70页
    4.1 模型选取第48-49页
    4.2 建筑荷载值与宽度对基坑支护影响第49-57页
        4.2.1 桩体位移的影响分析第49-51页
        4.2.2 桩身土压力的影响分析第51-52页
        4.2.3 基坑沉降与隆起的影响分析第52-54页
        4.2.4 最大剪应变的影响分析第54-55页
        4.2.5 基坑塑性区的影响分析第55-56页
        4.2.6 分析小结第56-57页
    4.3 建筑荷载位置对基坑支护影响第57-66页
        4.3.1 桩体位移的影响分析第57-59页
        4.3.2 桩身土压力的影响分析第59-60页
        4.3.3 基坑沉降与隆起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4.3.4 最大剪应变的影响分析第61-63页
        4.3.5 基坑塑性区的影响分析第63-65页
        4.3.6 分析小结第65-66页
    4.4 地下室与桩基础对基坑工程影响第66-68页
        4.4.1 地下室第66-67页
        4.4.2 桩基础第67-68页
        4.4.3 分析小结第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建筑荷载对基坑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第70-81页
    5.1 设计模型选取第70-72页
        5.1.1 模型参数选取第70-71页
        5.1.2 自重工况下放坡开挖第71-72页
    5.2 建筑物位置对基坑开挖影响第72-78页
        5.2.1 安全稳定性系数第72-75页
        5.2.2 基坑坡肩变形沉降第75-76页
        5.2.3 最大剪应力分布第76-77页
        5.2.4 塑性应变图第77-78页
    5.3 邻近建筑物基坑开挖危险区避让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6.1 结论第81-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遥控器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优化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山西组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