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第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四、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理论生成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1-13页 |
一、古希腊哲学传统 | 第11-12页 |
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自由传统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一、经济基础:财富的集中与贫困的增长 | 第13页 |
二、政治基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一、《莱茵报》时期及以前的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 | 第14-15页 |
二、《莱茵报》后至《德意志意识形态》前的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 | 第15-16页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之后的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的内涵 | 第17-2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的主体 | 第17-18页 |
一、“人”要是“真正的人” | 第17-18页 |
二、“真正的人”要成为“类存在的人” | 第1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的场域 | 第18-21页 |
一、共同体的实质 | 第19页 |
二、共同体的形式 | 第19-20页 |
三、共同体的目的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主体与场域关系的建构 | 第21-23页 |
一、创立主体在共同体中的生活 | 第21-22页 |
二、实现“人民”对“国家”的作为 | 第22-23页 |
第四节 马克思政治自由的现实基础 | 第23-28页 |
一、扭转资本的非正义的生存方式 | 第23-24页 |
二、劳动者的重新建立 | 第24-26页 |
三、工人阶级代表普遍利益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政治自由的终极目标 | 第28-33页 |
第一节 实现以有机体为发展逻辑 | 第28-29页 |
一、有机体是“社会”的内在机理 | 第28-29页 |
二、真正共同体的运行方式 | 第29页 |
第二节 实现以社会化为发展动力 | 第29-30页 |
一、人的存在证明 | 第29-30页 |
二、实现马克思政治自由主体建设的社会化 | 第30页 |
第三节 在生活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30-33页 |
一、在物质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二、在全面发展上实现自由发展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政治自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33-39页 |
第一节 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政治自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自由必由之路 | 第35-39页 |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政治自由提供物质保障 | 第35-36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政治自由创造社会环境 | 第36-37页 |
三、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政治自由提供文化支撑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