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形成及演化论文--土壤分析论文

重庆南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运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岩溶作用对大气CO_2浓度的调节第11-12页
        1.1.2 土地利用类型对岩溶区碳循环的影响第12-13页
        1.1.3 人类活动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干扰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气候因素对碳循环的影响第14-16页
        1.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循环差异第16-18页
        1.2.3 农田施加氮肥及固体废弃物对碳循环的影响第18-19页
        1.2.4 前人研究与不足第19-20页
    1.3 科学问题分析第20-22页
        1.3.1 CO_2运移特征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第20-21页
        1.3.2 不同条件下煤铁残渣与氮肥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第21-22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研究目标第22-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页
        1.4.3 拟解决的问题第23页
        1.4.4 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5-3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30页
        2.1.1 研究区区位及地质背景第25-26页
        2.1.2 岩溶泉地理区位及泉域气候特征第26页
        2.1.3 岩溶泉域地貌特征第26-28页
        2.1.4 土地利用类型第28页
        2.1.5 煤铁残渣第28-30页
    2.2 研究方法第30-34页
        2.2.1 样品采集第30-32页
        2.2.2 实验测试分析第32-34页
第3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性质差异第34-42页
    3.1 土壤pH第34-36页
    3.2 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第36-38页
    3.3 土壤颗粒组成及孔隙度第38-41页
    3.4 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岩溶泉水化学性质及岩溶碳汇效应差异第42-52页
    4.1 岩溶泉水化学性质第42-47页
        4.1.1 阴阳离子总当量第42页
        4.1.2 阳离子浓度第42-44页
        4.1.3 阴离子浓度第44-47页
    4.2 3个泉域HNO_3和H_2SO_4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第47-49页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单位水体消耗的CO_2量第49-50页
    4.4 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土壤CO_2变化特征及其对碳运移的影响第52-72页
    5.1 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第52-67页
        5.1.1 土壤CO_2的季节变化第52-54页
        5.1.2 土壤CO_2季节变化的影响因素第54-62页
        5.1.3 土壤CO_2浓度的空间变化第62-64页
        5.1.4 土壤CO_2浓度的垂向变化第64-67页
    5.2 土-气CO_2通量变化特征第67-69页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O_2浓度对碳运移的影响第69-70页
    5.4 小结第70-72页
第6章 室内模拟不同因子对岩溶作用及碳运移特征的影响第72-79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6.1.1 样品来源第72页
        6.1.2 模拟实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第72-73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73-78页
        6.2.1 下渗水水化学性质及变化特征第73-74页
        6.2.2 岩溶作用及碳汇效应的差异第74-76页
        6.2.3 岩溶作用及碳运移特征的影响因素第76-78页
    6.3 小结第78-79页
第7章 HNO_3和H_2SO_4参与下降水对碳运移的影响第79-92页
    7.1 HNO_3和H_2SO_4参与下降水条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第79-83页
    7.2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碳来源的示踪第83-90页
        7.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上覆植被、土壤有机碳 δ~(13)C差异第83-84页
        7.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O_2的 δ~(13)C变化特征第84-86页
        7.2.3 岩溶泉水 δ~(13)CDIC的变化特征第86-90页
    7.3 小结第90-92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2-96页
    8.1 论文结论第92-94页
    8.2 论文的创新点第94页
    8.3 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个人简介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时空动态演进与形成机理研究
下一篇:甜高粱在重金属镉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和基因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