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通信、信号论文--铁路信号论文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场强覆盖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调车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第10页
    1.2 调车监控系统的重要性第10-11页
    1.3 无线通信的特点第11-12页
        1.3.1 无线电波传播路径的复杂性第11页
        1.3.2 干扰和噪声严重第11-12页
        1.3.3 移动环境中的适应性第12页
        1.3.4 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第12页
        1.3.5 有限的频谱资源第12页
    1.4 达州站新建无线调车机车信号检测系统工程设计第12-13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第13-14页
2 无线传播及其模型计算第14-25页
    2.1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第14-15页
    2.2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第15-16页
    2.3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模型第16-18页
    2.4 地面传播物理模型第18-25页
        2.4.1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第19-22页
        2.4.2 绕射第22-25页
3 系统总体设计第25-34页
    3.1 系统组成第25-28页
        3.1.1 地面设备及功能第25-27页
        3.1.2 车载设备及功能第27-28页
        3.1.3 与其它系统的接第28页
    3.2 系统功能第28-30页
        3.2.1 监控功能第29页
        3.2.2 安全防护功能第29页
        3.2.3 显示与报警功能第29页
        3.2.4 记录处理及管理功能第29-30页
    3.3 系统传送信息第30-32页
        3.3.1 站场信息第30页
        3.3.2 调车作业单信息第30-31页
        3.3.3 地面设备向车载设备发送的信息第31页
        3.3.4 回执信息第31页
        3.3.5 车载主机向LKJ-2000设备传输的信息第31-32页
        3.3.6 LKJ-2000设备向车载主机传输的信息第32页
        3.3.7 采集车站联锁的信息第32页
    3.4 系统设备布设第32-34页
        3.4.1 系统工作原理第32-33页
        3.4.2 设备布设的总体原则第33-34页
4 弱场补强方案设计第34-50页
    4.1 影响STP系统场强覆盖的主要因素第34-35页
    4.2 调节地面天线的方案第35-43页
        4.2.1 天线的概述第35-37页
        4.2.2 地面天线的调节第37-42页
        4.2.3 链路计算第42-43页
        4.2.4 实际运用中的问题第43页
    4.3 基于中继器增设的方案第43-46页
        4.3.1 中继器概述第43页
        4.3.2 中继器的增设第43-45页
        4.3.3 链路计算第45-46页
        4.3.4 中继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第46页
    4.4 光纤直放站增设的方案第46-50页
        4.4.1 光纤直放站的概述第46页
        4.4.2 光纤直放站的增设第46-47页
        4.4.3 隧道覆盖设计第47-48页
        4.4.4 光纤直放站实际运用中的问题第48-50页
5 工程实践与验证第50-63页
    5.1 工程概况第50页
    5.2 方案可行性研究设计第50-51页
    5.3 方案初步设计第51-52页
    5.4 方案施工设计第52页
    5.5 达州站场弱场补强解决方案比较第52-53页
        5.5.1 施工与维护第52-53页
        5.5.2 通信质量第53页
        5.5.3 工程投资第53页
    5.6 工程适应性和经济性第53-54页
    5.7 系统故障处理第54-56页
        5.7.1 地面主机第54页
        5.7.2 电务维修终端第54-55页
        5.7.3 车务终端第55页
        5.7.4 车载主机第55-56页
        5.7.5 地面天线第56页
    5.8 工程项目施工图第56-63页
        5.8.1 地面设备照片第56-57页
        5.8.2 车载设备照片第57-59页
        5.8.3 施工图第59-63页
结论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优秀健身运动员体成分特征与竞赛成绩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