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5-16页 |
1.3.3 系统研究法 | 第16页 |
1.4 论文的思路和创新处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思路 | 第16页 |
1.4.2 论文创新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相关界定 | 第18-19页 |
2.1.1 湿地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红树林的概念 | 第18页 |
2.1.3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属性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善治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广西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的治理现状 | 第22-30页 |
3.1 广西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概况 | 第22-24页 |
3.1.1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分布 | 第22页 |
3.1.2 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变化 | 第22-23页 |
3.1.3 红树林湿地资源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3.2 广西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的治理现状 | 第24-28页 |
3.2.1 治理的参与主体分析 | 第24-27页 |
3.2.2 治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27-28页 |
3.3 广西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的治理困境 | 第28-30页 |
3.3.1 治理结构不合理,存在较大差异 | 第28-29页 |
3.3.2 治理过程不顺畅,存在较大阻力 | 第29页 |
3.3.3 治理成效不理想,存在较大差距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广西红树林湿地资源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4.1 主体治理职能未能发挥 | 第30-32页 |
4.1.1 各级政府组织治理存在局限 | 第30-31页 |
4.1.2 非政府组织参与力度不够 | 第31页 |
4.1.3 社区居民缺乏主体意识 | 第31-32页 |
4.1.4 企业参与治理领域狭窄 | 第32页 |
4.2 运行机制尚待完善 | 第32-35页 |
4.2.1 主体参与治理失衡,协调合作机制还未形成 | 第32页 |
4.2.2 治理缺乏统一立法,法律机制作用受限 | 第32-33页 |
4.2.3 治理效果缺乏有效评估,激励机制处于缺失 | 第33页 |
4.2.4 委托经营存在弊端,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 第33-34页 |
4.2.5 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冲突,补偿机制需要强化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构建广西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的多治理模式 | 第35-44页 |
5.1 多元治理的理论框架和系统构建 | 第35-37页 |
5.1.1 实现多元治理,走向多元善治 | 第35页 |
5.1.2 多元治理的系统构建 | 第35-37页 |
5.2 多元治理的职能划分 | 第37-40页 |
5.2.1 政府发挥治理主导作用 | 第37-38页 |
5.2.2 非政府组织加大参与治理力度 | 第38-39页 |
5.2.3 社区层面增强治理主体意识 | 第39-40页 |
5.2.4 企业积极配合治理发挥市场优势 | 第40页 |
5.3 多元治理的机制构建 | 第40-44页 |
5.3.1 协调合作机制 | 第40-41页 |
5.3.2 法律、制度机制 | 第41页 |
5.3.3 长效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5.3.4 监督维护机制 | 第42-43页 |
5.3.5 生态补偿机制 | 第43-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