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半导体激光器混沌保密通信的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激光混沌现象及混沌通信系统结构 | 第16-18页 |
·外光反馈激光混沌通信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外光注入激光混沌通信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激光混沌通信的应用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半导体激光器及外光反馈激光混沌通信系统 | 第28-44页 |
·引言 | 第28页 |
·常见的半导体激光器混沌理论模型 | 第28-36页 |
·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模型 | 第28-33页 |
·多模半导体激光器模型 | 第33-36页 |
·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通信系统 | 第36-43页 |
·单向单信道外光反馈混沌通信系统 | 第36-38页 |
·单向双信道外光反馈混沌通信系统 | 第38-40页 |
·双向单信道外光反馈混沌通信系统 | 第40-41页 |
·双向双信道外光反馈混沌通信系统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 | 第44-61页 |
·引言 | 第44页 |
·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动态特性理论分析 | 第44-50页 |
·F-P 型半导体激光器动力学方程的演化 | 第44-46页 |
·小信号法分析半导体激光器的动态行为 | 第46-50页 |
·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行为的参数依赖性 | 第50-60页 |
·外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 SIMULINK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外光反馈条件下的激光器振荡频率 | 第52-55页 |
·外腔反馈延时及反馈系数对激光器输出的影响 | 第55-58页 |
·激光器其它参数对其输出的影响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背对背结构的开环激光混沌通信系统 | 第61-80页 |
·引言 | 第61页 |
·背对背结构开环激光混沌通信系统模型 | 第61-64页 |
·系统增益对强注入开环激光混沌通信的影响 | 第64-72页 |
·三种调制方法及调制深度选择 | 第64-66页 |
·两种解调方法性能的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校正相减解调时 CM 方法和 CSK 方法性能对比 | 第70-72页 |
·强注入开环激光混沌通信系统中的参数失配 | 第72-79页 |
·光子寿命失配 | 第72-77页 |
·载流子寿命失配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基于光纤传输的激光混沌通信系统 | 第80-120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光纤传输理论基础 | 第81-87页 |
·光纤传输方程及实现 | 第81-82页 |
·光纤中的主要问题 | 第82-87页 |
·高斯和超高斯脉冲在光纤中传输的理论分析 | 第87-93页 |
·色散的作用 | 第87-91页 |
·自相位调制的作用 | 第91-93页 |
·基于色散补偿光纤传输的混沌通信系统 | 第93-96页 |
·信道结构对混沌通信性能的影响 | 第96-110页 |
·光纤段长度配置对通信的影响 | 第96-102页 |
·四种色散补偿结构性能测试 | 第102-110页 |
·双信道光纤激光混沌通信系统 | 第110-118页 |
·双信道光纤激光混沌通信系统理论模型 | 第110-111页 |
·注入功率及加密方法对两信道传输性能影响 | 第111-115页 |
·信息速率对两信道传输性能影响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附件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