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中医养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1-21页 |
1. 中医养生理论概述 | 第11-16页 |
1.1 未病先防的预防观 | 第11-13页 |
1.2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 第13-15页 |
1.3 动静互涵的平衡观 | 第15-16页 |
2. 中医养生方法的多样化 | 第16-17页 |
3. 中医养生科普的蓬勃发展 | 第17-18页 |
4. 中医养生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1. 中医标本理论的简述 | 第22-30页 |
1.1 标本的概念与特性 | 第22-24页 |
1.1.1 标本的概念 | 第22-23页 |
1.1.2 标本的特性 | 第23页 |
1.1.3 标本的关系 | 第23-24页 |
1.2 养生中标本理论的内涵 | 第24-28页 |
1.2.1 医患之标本 | 第24-25页 |
1.2.2 邪之标本 | 第25-26页 |
1.2.3 表里之标本 | 第26页 |
1.2.4 疾病先后、新旧之标本 | 第26-27页 |
1.2.5 病因病症之标本 | 第27页 |
1.2.6 候缓急之标本 | 第27-28页 |
1.3 养生中标本理论的核心 | 第28-30页 |
1.3.1 以人为本 | 第28-29页 |
1.3.2 以和为贵 | 第29页 |
1.3.3 以平为期 | 第29-30页 |
1.3.4 以顺为宝 | 第30页 |
2. 中医养生中的本与标 | 第30-38页 |
2.1 养生之本 | 第30-37页 |
2.1.1 养生的根本目标 | 第30-31页 |
2.1.2 养生的根本所在——固护正气 | 第31-33页 |
2.1.3 养生的根本所在——养精气神 | 第33-37页 |
2.2 养生之标 | 第37-38页 |
2.3 中医养生的标本关系 | 第38页 |
3. 不同的标本学说在养生中的指导价值 | 第38-53页 |
3.1 病为本,工为标在养生方面的指导价值 | 第39-43页 |
3.1.1 病人的机能状态为本,医生的治疗措施为标 | 第39-41页 |
3.1.2 病人的积极配合为本,医生的正确指导为标 | 第41-43页 |
3.2 病因为本,病症为标在养生方面的指导价值 | 第43-50页 |
3.2.1 辨因辨证,进行养生调理 | 第43-47页 |
3.2.2 走出误区,切忌盲目 | 第47-50页 |
3.3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在养生方面的指导价值 | 第50-51页 |
3.3.1 慢性肾病的养生 | 第50-51页 |
3.3.2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养生 | 第51页 |
3.4 里为本,表为标在养生方面的指导价值 | 第51-52页 |
3.5 正为本,邪为标在养生方面的指导价值 | 第52-53页 |
4. 标本理论对具体养生方法的指导意义 | 第53-61页 |
4.1 标本理论对饮食起居养生的指导 | 第53-55页 |
4.2 标本理论对经络腧穴养生的指导 | 第55-56页 |
4.3 标本理论对药物养生的指导 | 第56-57页 |
4.4 标本理论对精神养生的指导 | 第57-58页 |
4.5 标本理论对气功养生的指导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