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1.1 研究进展回顾 | 第10-19页 |
1.2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性成果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区域环境、石笋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2-44页 |
2.1 区域环境特征 | 第22-23页 |
2.2 洞穴概况及石笋样品 | 第23-26页 |
2.3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6-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2.4.1 石笋U/Th测年结果及精度 | 第31-32页 |
2.4.2 石笋同位素序列时标的建立及精度评估 | 第32-37页 |
2.4.3 石笋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 第37-44页 |
第三章 盛冰期以来石笋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 第44-62页 |
3.1 程家春洞石笋同位素变化的特征与阶段性 | 第44-52页 |
3.2 石笋碳同位素记录 | 第52-62页 |
3.2.1 不同洞穴石笋碳同位素记录的重现性检验 | 第52-55页 |
3.2.2 碳同位素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反映的气候变化 | 第55-58页 |
3.2.3 碳同位素记录的全新世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 | 第58-62页 |
第四章 盛冰期季风行为特征与动力学 | 第62-73页 |
4.1 东亚夏季风与北大西洋气候的异同 | 第62-66页 |
4.2 冰盛期时段亚洲季风和全球甲烷的关系 | 第66-68页 |
4.3 盛冰期季风增强事件 | 第68-73页 |
第五章 末次冰消期突变事件转型过程研究 | 第73-110页 |
5.1 末次冰消期时亚洲季风与全球气候和碳循环的联系 | 第73-77页 |
5.2 神秘期时段的气候特征 | 第77-84页 |
5.3 东亚季风与AMOC紧密耦合 | 第84-87页 |
5.4 亚洲石笋记录的H1、BA、YD事件以及机制分析 | 第87-110页 |
5.4.1 石笋同位素记录的H1和BA事件内部结构特征 | 第89-93页 |
5.4.2 微量元素记录的H1事件内部结构及其气候变化 | 第93-102页 |
5.4.3 YD事件的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 第102-110页 |
第六章 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突变与动力学机制 | 第110-131页 |
6.1 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特征 | 第110-113页 |
6.2 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及高频振荡研究 | 第113-126页 |
6.3 全新世数百年尺度准周期波动特征 | 第126-13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