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的PM2.5粒子酸性特征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大气气溶胶概述 | 第10-12页 |
1.1.1 气溶胶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气溶胶的粒径特征 | 第10-11页 |
1.1.3 细颗粒物PM_(2.5) | 第11页 |
1.1.4 大气气溶胶水溶性离子的组成 | 第11-12页 |
1.2 水溶性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细颗粒物酸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灰霾的概述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6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3页 |
2.1 观测站点与时间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8-20页 |
2.3 溶液配置 | 第20-21页 |
2.4 气象数据 | 第21页 |
2.5 酸度表示方法 | 第21-22页 |
2.5.1 等效电荷比 | 第21页 |
2.5.2 原位酸度 | 第21-22页 |
2.6 后向轨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上海复旦PM_(2.5)的酸性特征研究 | 第23-35页 |
3.1 PM_(2.5)水溶性离子特征 | 第23-26页 |
3.2 SO_4~(2-)与NH_4~+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3.3 离子电荷比 | 第27-28页 |
3.4 原位酸度 | 第28-30页 |
3.4.1 原位酸度季节变化 | 第29页 |
3.4.2 原位酸度的影响因子 | 第29-30页 |
3.5 酸性离子的存在形式 | 第30-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上海宝山PM_(2.5)的酸性特征研究 | 第35-46页 |
4.1 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特征 | 第35-37页 |
4.2 离子电荷比 | 第37-38页 |
4.3 原位酸度 | 第38-39页 |
4.4 灰霾天酸性离子的形成机制 | 第39-42页 |
4.4.1 灰霾的形成机制 | 第40-41页 |
4.4.2 灰霾的影响因子 | 第41-42页 |
4.5 酸性离子的前体物转化特征 | 第42-43页 |
4.6 酸性离子的来源 | 第43-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杭州市区PM_(2.5)的酸性特征研究 | 第46-58页 |
5.1 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特征 | 第46-47页 |
5.2 SO_4~(2-)与NH_4~+的相关性 | 第47-48页 |
5.3 离子电荷比 | 第48页 |
5.4 原位酸度 | 第48-50页 |
5.5 原位酸度的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5.5.1 颗粒物水含量 | 第50-52页 |
5.5.2 大气过程 | 第52-54页 |
5.5.3 NOR和SOR | 第54-55页 |
5.6 酸性离子的存在形式 | 第55-5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8-60页 |
6.1、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感谢基金支持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