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的内涵和产生动因 | 第18-23页 |
2.1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1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我国影子银行的组织形式 | 第19-20页 |
2.3 影子银行产生的动因 | 第20-23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 | 第23-27页 |
3.1 美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模式 | 第23页 |
3.2 我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 | 第23-27页 |
3.2.1 银信理财产品 | 第23-25页 |
3.2.2 委托贷款 | 第25-26页 |
3.2.3 民间金融 | 第26-27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机理分析 | 第27-37页 |
4.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27-29页 |
4.1.1 影子银行对利率传导途径的影响 | 第27-28页 |
4.1.2 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 影子银行作用于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表现形式 | 第29-31页 |
4.2.1 影子银行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供性和可测性 | 第29-30页 |
4.2.2 影子银行扩大了货币乘数 | 第30-31页 |
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31页 |
4.3.1 影子银行对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影响 | 第31页 |
4.3.2 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1页 |
4.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31-34页 |
4.4.1 影子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4.4.2 影子银行对贴现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3 影子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 | 第34页 |
4.5 影子银行作用于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表现 | 第34-37页 |
4.5.1 影子银行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 第34-35页 |
4.5.2 影子银行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 | 第35-37页 |
第5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7-54页 |
5.1 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 第37-38页 |
5.2 计量模型设定 | 第38-39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39-52页 |
5.3.1 数据说明和处理 | 第39-41页 |
5.3.2 单位根检验 | 第41-42页 |
5.3.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2-45页 |
5.3.4 VEC模型分析 | 第45-48页 |
5.3.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8-50页 |
5.3.6 方差分解分析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4.1 实证结论 | 第52页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6章 影子银行影响下提升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建议 | 第54-58页 |
6.1 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 第54-56页 |
6.1.1 完善原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 第54-55页 |
6.1.2 丰富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 第55页 |
6.1.3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中介目标转变 | 第55-56页 |
6.1.4 货币政策制定更具科学性 | 第56页 |
6.2 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 第56-58页 |
6.2.1 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分类管理 | 第56页 |
6.2.2 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督管理 | 第56-57页 |
6.2.3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