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玉米苗枯病分布危害与防控 | 第9-11页 |
1.1.1 玉米苗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9页 |
1.1.2 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 | 第9-10页 |
1.1.3 玉米苗枯病的防治 | 第10-11页 |
1.2 F. graminearum与寄主互作及其毒素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2.1 F.graminearum与寄主互作研究 | 第11页 |
1.2.2 F. graminearum产生的毒素简介 | 第11-12页 |
1.2.3 毒素合成基因 | 第12-14页 |
1.2.4 毒素的功能 | 第14-17页 |
1.2.5 寄主植物的解毒作用 | 第17-18页 |
1.2.6 影响毒素产生的因素 | 第18页 |
1.2.7 毒素与药剂施用 | 第18-19页 |
1.3 基因型与化学型 | 第19-21页 |
1.3.1 化学型与基因型的分类 | 第19页 |
1.3.2 化学型的分布与变化 | 第19-20页 |
1.3.3 基因型、化学型与药剂敏感 | 第20-21页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1页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原菌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 | 第22-31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25-29页 |
2.2.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25页 |
2.2.2 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第25-27页 |
2.2.3 F. graminearum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病原菌基因型和化学型分析 | 第31-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材料 | 第3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 试验结果 | 第33-37页 |
3.2.1 F. graminearum菌株的基因型 | 第33-34页 |
3.2.2 F. graminearum菌株的化学型 | 第34-37页 |
3.2.3 玉米根系中F. graminearum的菌丝生物量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四章 Fusarium graminearum及其毒素对玉米种子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 第40-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4.2 试验结果 | 第44-54页 |
4.2.1 病原菌对不同玉米基因型根系发育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2 不同玉米基因型中F. graminearum的生物量 | 第46-47页 |
4.2.3 毒素粗提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7页 |
4.2.4 粗毒素对根系活力(RV)的影响 | 第47页 |
4.2.5 粗毒素对根系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6 DON和15-ADON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7 DON和15-ADON对玉米根系活力以及两种脱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9页 |
4.2.8 DON和15-ADON对根系发育的影响 | 第49-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F. graminearum及其毒素毒玉米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5-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6-59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59-71页 |
5.2.1 引物的筛选 | 第59页 |
5.2.2 F. graminearum接种后参试基因的表达 | 第59-63页 |
5.2.3 DON和15-ADON对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3-67页 |
5.2.4 DON和15-ADON对不同玉米基因型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7-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8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1.1 河西走廊玉米苗枯病病原菌 | 第73页 |
6.1.2 F. graminearum粗毒素对发芽和根系发育的影响 | 第73页 |
6.1.3 河西走廊F. graminearum菌株的基因型和化学型 | 第73-74页 |
6.1.4 F. graminearum侵染对病原菌致病基因与寄主抗性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74页 |
6.1.5 不同毒素对种子萌发以及根系的影响 | 第74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6.3 讨论 | 第75-79页 |
6.3.1 河西走廊F. graminearum菌株与其他省份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5-76页 |
6.3.2 河西走廊F. graminearum菌株的化学型 | 第76-77页 |
6.3.3 F. graminearum侵染与玉米致病基因、寄主抗性相关基因 | 第77-78页 |
6.3.4 DON和15-ADON对玉米根系的影响 | 第78-79页 |
6.4 展望 | 第79-81页 |
6.4.1 15-ADON在F.graminearum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 第79-80页 |
6.4.2 对于玉米苗枯病传播方式的研究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