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4-6页 |
Abstrac | 第6页 |
目录 | 第8-14页 |
导 论 | 第14-26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理论和发展动态 | 第15-18页 |
1 、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 | 第15-16页 |
2 、关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三、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8-20页 |
1 、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18-19页 |
2 、人居环境系统 | 第19-20页 |
3 、系统非线性、适应性重组的平衡思想 | 第20页 |
四、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20-23页 |
五、 论文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23-26页 |
1 、发展与增长 | 第23页 |
2 、城市空间发展 | 第23-24页 |
3 、城市空间扩展 | 第24页 |
4 、新城建设 | 第24页 |
5 、城中村 | 第24-26页 |
上篇 现实与问题 | 第26-38页 |
第一章 浙江沿海地区城市化背景及当前城市空间发展若干现象解读 | 第27-38页 |
1.1 城市化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的判读 | 第27-30页 |
1.1.1 城市化的内涵 | 第27-29页 |
1.1.1.1 从城市发展轨迹看城市化内涵 | 第27-28页 |
1.1.1.2 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 | 第28-29页 |
1.1.2 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判读 | 第29-30页 |
1.1.2.1 从城市化水平判定城市化发展阶段 | 第29页 |
1.1.2.2 以城市文明普及程度判定城市化发展阶段 | 第29-30页 |
1.2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30-33页 |
1.2.1 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 第30-31页 |
1.2.2 浙江城市化的特点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1.2.2.1 浙江城市化的特点 | 第31-32页 |
1.2.2.2 浙江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 第32-33页 |
1.3 快速城市化时期若干城市空间发展现象解读 | 第33-38页 |
1.3.1 城市空间扩展的无序 | 第33-34页 |
1.3.2 对新城建设的“迷茫” | 第34-35页 |
1.3.3 对“城中村”的孤立与忽视 | 第35-36页 |
1.3.4 小结 | 第36-38页 |
中篇 思考与探索 | 第38-237页 |
第二章 动态、融合、调优--快速发展背景下空间扩展的可持续探求 | 第39-135页 |
2.1 研究快速发展条件下城市空间扩展的必要性 | 第39-51页 |
2.1.1 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 | 第39-40页 |
2.1.2 空间扩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 第40-51页 |
2.1.2.1 美国的空间扩展现象:铺开的城市、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 | 第40-50页 |
2.1.2.2 雅加达--投资驱动下的无序扩展 | 第45-49页 |
2.1.2.3 北京与深圳:应对快速城市化空间扩展模式的抉择对比 | 第49页 |
2.1.2.4 小结 | 第49-50页 |
2.1.3 浙江空间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50-51页 |
2.1.3.1 空间资源稀缺,供给的有限性 | 第50页 |
2.1.3.2 空间扩展迅速 | 第50页 |
2.1.3.3 土地利用率低下 | 第50-51页 |
2.1.3.4 小结 | 第51页 |
2.2 城市空间扩展机制与模式的分析 | 第51-63页 |
2.2.1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概述 | 第51-54页 |
2.2.2 城市空间扩展的机制分析 | 第54-57页 |
2.2.2.1 城市空间扩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演变 | 第54-55页 |
2.2.2.2 城市空间扩展的基础条件--人文、自然地理环境(融合与约束) | 第55页 |
2.2.2.3 城市空间扩展的牵引动力--主要经济联系指向、主要交通线路 | 第55-56页 |
2.2.2.4 城市空间扩展的控制阀--政策与规划引导(涉及到对当前规划制度的问题) | 第56-57页 |
2.2.2.5 居民的生活需求对城市空间扩展有着特殊的影响 | 第57页 |
2.2.3 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分析 | 第57-63页 |
2.2.3.1 区域空间扩展模式分析 | 第57-59页 |
2.2.3.2 城市、城镇的空间扩展模式分析 | 第59-62页 |
2.2.3.3 空间扩展模式的可控性、适应性分析 | 第62-63页 |
2.3 浙江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 | 第63-117页 |
2.3.1 杭州城市空间扩展演变分析 | 第63-78页 |
2.3.1.1 杭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内在经济特征 | 第64-67页 |
2.3.1.2 杭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外在特征 | 第67-73页 |
2.3.1.3 杭州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 第73-78页 |
2.3.2 宁波城市空间扩展演变分析 | 第78-104页 |
2.3.2.1 1990年代以前宁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78-83页 |
2.3.2.2 1990年代以后宁波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83-95页 |
2.3.2.3 城市空间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95-96页 |
2.3.2.4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04页 |
2.3.3 台州城市空间扩展演变分析 | 第104-111页 |
2.3.3.1 台州概况与演变阶段 | 第104-105页 |
2.3.3.2 台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内在经济特征 | 第105-107页 |
2.3.3.3 台州城市空间格局的外在特征 | 第107-109页 |
2.3.3.4 台州城市空间发展:理想与现实差异的反思 | 第109-111页 |
2.3.4 小结:失序、失效、失真 | 第111-117页 |
2.3.4.1 现象层面的分析 | 第111-113页 |
2.3.4.2 政策层面的分析 | 第113-117页 |
2.4 浙江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的优化及构想 | 第117-135页 |
2.4.1 浙江沿海地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的探讨 | 第117-119页 |
2.4.1.1 信息化与全球化 | 第117页 |
2.4.1.2 区域共生化 | 第117-118页 |
2.4.1.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 第118页 |
2.4.1.4 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生态空间 | 第118-119页 |
2.4.1.5 机动化(小汽车普及)的趋势 | 第119页 |
2.4.2 针对浙江省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优化模式(TOD 、EOD、SOD等多模式的协同) | 第119-124页 |
2.4.2.1 哲学观层面--空间扩展的动态、融合、调优观 | 第120-122页 |
2.4.2.2 实践操作层面--EOD、TOD、SOD、COD、AOD等多种引导空间扩展途径的适宜综合 | 第122-124页 |
2.4.3 浙江省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构想 | 第124-135页 |
2.4.3.1 合理扩展需要一个有效的规划制度框架 | 第124-127页 |
2.4.3.2 区域与城市的空间扩展构想 | 第127-135页 |
第三章 适时、适地、适度--快速城市化背景中新城建设的适宜途径 | 第135-184页 |
3.1 新城建设的历史思考 | 第135-150页 |
3.1.1 理论的起源与流变 | 第135-142页 |
3.1.1.1 理论起源--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 | 第135-137页 |
3.1.1.2 从田园城到新城 | 第137-138页 |
3.1.1.3 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 第138-139页 |
3.1.1.4 广亩城(Broadacre City) | 第139-140页 |
3.1.1.5 集中主义理论下的现代城市更新设想 | 第140-141页 |
3.1.1.6 新城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 第141-142页 |
3.1.2 国外新城建设实践 | 第142-147页 |
3.1.2.1 英国的新城建设 | 第142-143页 |
3.1.2.2 美国的新城建设--边缘城市 | 第143-144页 |
3.1.2.3 法国的新城建设 | 第144-146页 |
3.1.2.4 日本的新城建设 | 第146-147页 |
3.1.3 国外新城建设的启示 | 第147-150页 |
3.1.3.1 启示一:建立在分散与集中两大理论基石上的平衡发展观 | 第147-148页 |
3.1.3.2 启示二:建设新城必须注意的五点内容 | 第148-149页 |
3.1.3.3 启示三:“他山之石”与“因地制宜” | 第149-150页 |
3.2 浙江沿海地区新城规划建设的检讨 | 第150-180页 |
3.2.1 浙江沿海地区新城建设的背景分析 | 第150-152页 |
3.2.1.1 经济高速发展,增长能量集聚过多,结构门槛日益凸现 | 第150页 |
3.2.1.2 在区域一体化趋势中,置身于城镇群中寻求发展空间 | 第150-151页 |
3.2.1.3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对新城建设的“诱发力” | 第151页 |
3.2.1.4 “过分”关注经济所引致的盲目性 | 第151-152页 |
3.2.1.5 行政区划调整为新城建设带来的契机 | 第152页 |
3.2.2 浙江沿海地区新城建设的对比与思考 | 第152-180页 |
3.2.2.1 新城区位选址的对比 | 第152-153页 |
3.2.2.2 规划编制的对比与思考 | 第153-164页 |
3.2.2.3 新城建设与规划中的问题 | 第164-180页 |
3.3 可持续理念的具体化--新城建设宜适时、适地、适度 | 第180-184页 |
3.3.1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新城建设的启示 | 第180页 |
3.3.2 新城建设应适时、适地、适度 | 第180-184页 |
3.3.2.1 适时 | 第180-181页 |
3.3.2.2 适地 | 第181-182页 |
3.3.2.3 适度 | 第182-184页 |
第四章 统筹、综合、平衡快速背景下城中村问题的合理解决 | 第184-237页 |
4.1 城中村现象与界定 | 第184-189页 |
4.1.1 城中村现象 | 第184-187页 |
4.1.2 传统村镇居住聚落转变为城中村 | 第187-188页 |
4.1.3 城中村的界定 | 第188-189页 |
4.2 城中村的演进 | 第189-197页 |
4.2.1 两种农村城市化道路 | 第189页 |
4.2.2 城中村社会演变 | 第189-191页 |
4.2.3 城中村发展的生命周期 | 第191-193页 |
4.2.4 城中村的特征与影响 | 第193-197页 |
4.2.4.1 老城中村的特征与影响 | 第193-195页 |
4.2.4.2 新城中村的特征与影响 | 第195-197页 |
4.3 城中村产生的原因 | 第197-201页 |
4.3.1 直接原因 | 第197-199页 |
4.3.1.1 农民利益 | 第197-198页 |
4.3.1.2 制度根源 | 第198-199页 |
4.3.2 文化原因 | 第199-200页 |
4.3.3 间接原因 | 第200-201页 |
4.3.4 小结 | 第201页 |
4.4 城中村对城市的影响 | 第201-202页 |
4.4.1 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第201-202页 |
4.4.2 对城市文明的影响 | 第202页 |
4.5 城中村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 第202-208页 |
4.5.1 国家土地补偿安置政策偏低 | 第203-204页 |
4.5.2 浙江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 | 第204-208页 |
4.5.2.1 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类型 | 第204-206页 |
4.5.2.2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206-207页 |
4.5.2.3 宁波市江东区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调查为例 | 第207-208页 |
4.6 社会学观察:城中村是什么?195 | 第208-213页 |
4.6.1 城中村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征 | 第208-209页 |
4.6.2 城中村是城乡互动的结果 | 第209-210页 |
4.6.3 城中村社会学:秩序、多元与冲突 | 第210-211页 |
4.6.4 文化孤立:城中村与唐人街 | 第211-212页 |
4.6.5 城中村人文:“二世祖”现象 | 第212-213页 |
4.7 解构城中村现象的本质:一个“系统利益模型” | 第213-223页 |
4.7.1 城中村现象涉及的村民利益 | 第215-217页 |
4.7.2 城中村现象涉及的城市利益 | 第217-218页 |
4.7.3 城中村现象涉及的社会利益 | 第218-219页 |
4.7.4 城中村现象涉及的国家利益 | 第219-222页 |
4.7.5 城中村的本质 | 第222-223页 |
4.8 统筹城乡规划,合理解决城中村问题 | 第223-237页 |
4.8.1 深化城市规划,引导城中村演变 | 第223-225页 |
4.8.1.1 关于“保留村镇用地” | 第223-224页 |
4.8.1.2 规划控制城中村的原则 | 第224-225页 |
4.8.2 推动城中村良性演变的综合方案 | 第225-228页 |
4.8.2.1 进一步清楚界定土地所有权公有的性质,明确土地征用的强制效力和补偿的范畴 | 第226-227页 |
4.8.2.2 通过集体资产的股份化改造实现保障性资产所有权的转移,更加彻底、快速、科学地进行集体资产的股份化改造 | 第227页 |
4.8.2.3 推出一揽子的城中村村民保障、就业和发展服务创新计划,实现对村民在就业等方面损失的补偿 | 第227-228页 |
4.8.2.4 对村民的居住安置实行统一标准的购房款补贴或现金的形式,但应保障村民按原有社区获得住宅安置的可能 | 第228页 |
4.8.2.5 建议考虑通过将部分土地出让金以政府资本金的形式入股、与村民投资结合,并优先吸纳村民参与经营的形式,发展适宜的产业,包括城市廉租屋业 | 第228页 |
4.8.3 解决城中村问题平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228-237页 |
下篇 理念与对策 | 第237-252页 |
第五章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观的思考(无限规划) | 第238-252页 |
5.1 规划指导思想--无限规划 | 第238-241页 |
5.1.1 城市规划应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发展 | 第238-239页 |
5.1.2 城市规划应从更远的时期考虑城市发展 | 第239页 |
5.1.3 城市规划应从更全面的角度考虑城市发展 | 第239-241页 |
5.2 规划思考意识--上帝、祖宗、自我 | 第241-244页 |
5.2.1 尊重自然 | 第241-242页 |
5.2.2 保护历史 | 第242-243页 |
5.2.3 发挥自我 | 第243-244页 |
5.3 规划设计手段--二基、一估、一保 | 第244-249页 |
5.3.1 规划方法转变 | 第244页 |
5.3.2 规划设计手段 | 第244-247页 |
5.3.3 城市规划形式 | 第247-249页 |
5.4 规划实施保障--依法管理、科学管理 | 第249-252页 |
5.4.1 依法管理 | 第249-250页 |
5.4.2 科学管理 | 第250-252页 |
结语 快速城市化时期--构筑“平衡发展之屋” | 第252-257页 |
一、 平衡的思考 | 第252-253页 |
二、 平衡的观点 | 第253-255页 |
1 、历史与现代的平衡 | 第253-254页 |
2 、人工与自然的平衡 | 第254页 |
3 、效率与活力的平衡 | 第254页 |
4 、生存与发展的平衡 | 第254-255页 |
三、 城市发展--平衡之屋 | 第255-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65页 |
个人简历 | 第265-267页 |
声 明 | 第267-268页 |
图表目录 | 第268-274页 |
后 记 | 第274-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