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34页 |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2-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 (二)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 (一)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研究 | 第17-19页 |
| (二)关于意识形态与教育的研究 | 第19-20页 |
| (三)关于意识形态与课程的研究 | 第20-22页 |
| (四)关于意识形态与教科书的研究 | 第22-25页 |
| (五)关于意识形态与科学教育的研究 | 第25-26页 |
| (六)关于意识形态与物理教科书的研究 | 第26-27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 (一)理论价值 | 第27-28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4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概念考辨 | 第34-57页 |
| 一、“意识形态”概念考辨 | 第34-43页 |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嬗变 | 第35-39页 |
|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现实反思 | 第39-40页 |
| (三)“意识形态”概念的时代定位 | 第40-43页 |
| 二、“物理教科书”概念考辨 | 第43-57页 |
| (一)物理 | 第44-50页 |
| (二)教科书 | 第50-55页 |
| (三)物理教科书 | 第55-57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57-80页 |
| 一、知识社会学理论 | 第57-64页 |
| (一)舍勒: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社会学 | 第58-59页 |
| (二)曼海姆:意识形态与知识社会学 | 第59-62页 |
| (三)福柯:知识与权力 | 第62-64页 |
|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 | 第64-71页 |
| (一)阿普尔: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 第65-67页 |
| (二)扬:教育知识与控制 | 第67-68页 |
| (三)伯恩斯坦:教育与符号控制 | 第68-70页 |
| (四)布迪厄:教育与文化再生产 | 第70-71页 |
| 三、科学哲学理论 | 第71-80页 |
| (一)科学与知识 | 第72-73页 |
| (二)科学与社会 | 第73-75页 |
| (三)科学与文化 | 第75-77页 |
| (四)科学与权力 | 第77-80页 |
| 第四章 理论阐释 | 第80-100页 |
| 一、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物理教科书 | 第80-85页 |
| (一)物理教科书与社会的关系 | 第80-82页 |
| (二)物理教科书与文化的关系 | 第82-84页 |
| (三)物理教科书与个体的关系 | 第84-85页 |
| 二、意识形态对物理教科书的作用机制 | 第85-95页 |
| (一)意识形态对物理教科书的作用对象 | 第86-90页 |
| (二)意识形态对物理教科书的作用方式 | 第90-92页 |
| (三)意识形态对物理教科书的作用渠道 | 第92-95页 |
| 三、物理教科书中意识形态的表现类型 | 第95-100页 |
| (一)意识形态的捆绑与物理教科书 | 第95-96页 |
| (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物理教科书 | 第96-97页 |
| (三)意识形态的空无与物理教科书 | 第97-100页 |
| 第五章 历史考察 | 第100-140页 |
| 一、清末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考察 | 第100-117页 |
| (一)清末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历史背景 | 第100-107页 |
| (二)清末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第107-112页 |
| (三)清末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特征 | 第112-117页 |
| 二、民国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考察 | 第117-131页 |
| (一)民国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历史背景 | 第117-124页 |
| (二)民国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第124-128页 |
| (三)民国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特征 | 第128-131页 |
| 三、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科书考察 | 第131-140页 |
| (一)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历史背景 | 第131-134页 |
| (二)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 第134-135页 |
| (三)建国以来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特征 | 第135-140页 |
| 第六章 文本分析 | 第140-160页 |
| 一、文本分析说明 | 第140-141页 |
| (一)分析对象 | 第140-141页 |
| (二)分析维度 | 第141页 |
| 二、物理教科书的科学意识形态分析 | 第141-148页 |
| (一)科学意识形态 | 第141-143页 |
| (二)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意识形态 | 第143-148页 |
| 三、物理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 | 第148-156页 |
| (一)性别意识形态 | 第148-151页 |
| (二)物理教科书中的性别意识形态 | 第151-156页 |
| 四、物理教科书的教育意识形态分析 | 第156-160页 |
| (一)教育意识形态 | 第156-157页 |
| (二)物理教科书中的教育意识形态 | 第157-160页 |
| 第七章 理想确认 | 第160-167页 |
| 一、意识形态与物理教科书之间的理想关系 | 第160-162页 |
| (一)物理教科书要面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 (二)物理教科书要表达意识形态的主张 | 第161-162页 |
| 二、意识形态视域下物理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 第162-164页 |
| (一)传承与维护的功能 | 第162-163页 |
| (二)创造与改变的功能 | 第163-164页 |
| 三、意识形态视域下物理教科书的编写设计 | 第164-167页 |
| (一)引入意识形态的编写设计视角 | 第164-165页 |
| (二)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编写设计 | 第165-167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67-174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167-170页 |
| (一)物理教科书具有极为深刻的意识形态属性 | 第167-168页 |
| (二)物理教科书并非总是反映官方的意识形态 | 第168页 |
| (三)物理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具有隐蔽的特点 | 第168-169页 |
| (四)物理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可能存在着偏差 | 第169-170页 |
| (五)物理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影响 | 第170页 |
| 二、相关建议 | 第170-174页 |
| (一)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教科书,深化对物理教科书的研究 | 第171页 |
| (二)保持意识形态的高度敏感,提高物理教科书设计质量 | 第171-172页 |
| (三)挖掘教科书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地使用物理教科书 | 第172-174页 |
| 结束语 | 第174-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6-189页 |
| 后记 | 第189-191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