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基本认知 | 第11-19页 |
(一)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界定 | 第11-14页 |
1.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2.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功能定位 | 第13-14页 |
(二) 当代行政法学视角下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存在的基础 | 第14-16页 |
1. “平衡论”的兴起 | 第14页 |
2. 行政法治理模式从“压制型”到“回应型”的转变 | 第14-15页 |
3. 契约行政理念的引入 | 第15-16页 |
4. 对“公权力不可处分”原则的扬弃 | 第16页 |
(三)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与相关制度之比较分析 | 第16-19页 |
1. 与民事执行和解之异同 | 第16-17页 |
2. 与行政调解之异同 | 第17-18页 |
3. 与刑事和解之异同 | 第18-19页 |
二、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一)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1. 有关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现有立法规定 | 第19页 |
2. 现有立法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二)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执法现状 | 第20-22页 |
1.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在执法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 第20页 |
2.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在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三、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2-29页 |
(一)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1. 我国传统行政执行方式的局限性 | 第22页 |
2. 顺应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3. 落实依法行政的迫切需要 | 第23页 |
(二) 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 第23-24页 |
1. 构建完善的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的社会基础 | 第23-24页 |
2.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制度支撑 | 第24页 |
(二) 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9页 |
1. 美国的和解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26页 |
2. 德国的和解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页 |
3. 台湾地区的和解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7页 |
4. 法国的行政调解专员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四、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的建议 | 第29-39页 |
(一)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立法价值导向 | 第29-30页 |
1. 以秩序价值为基础 | 第29页 |
2. 以公平正义价值为最终目标 | 第29-30页 |
3. 以效率价值为补充 | 第30页 |
(二)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制度应适用的基本原则 | 第30-32页 |
1. 合法性原则 | 第30-31页 |
2. 自愿原则 | 第31页 |
3. 适度原则 | 第31页 |
4. 外部审查原则 | 第31-32页 |
(三) 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一般性程序要件 | 第32-35页 |
1.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适用前提 | 第32页 |
2.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2-33页 |
3.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适用主体 | 第33-34页 |
4.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对象 | 第34页 |
5. 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和解协议的形式 | 第34-35页 |
(四) 对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具体程序设计 | 第35-37页 |
1.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和解的程序 | 第35-36页 |
2.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和解程序 | 第36-37页 |
(五)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监督机制 | 第37页 |
1. 确立以行政监察为主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37页 |
2. 明确人大的监督职能 | 第37页 |
3. 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37页 |
(六) 完善行政强制执行和解的法律救济 | 第37-39页 |
1. 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 | 第37-38页 |
2. 对第三人的救济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