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BT模式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1.3.1 认识角度方面 | 第20-21页 |
1.3.2 理论研究方面 | 第21页 |
1.3.3 应用研究方面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本文创新点分析 | 第24-25页 |
1.6 本文约定 | 第25-26页 |
第2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6-44页 |
2.1 风险定义及数量表征 | 第26-31页 |
2.1.1 风险基本内涵 | 第26-28页 |
2.1.2 风险数量表征 | 第28-30页 |
2.1.3 风险分类 | 第30-31页 |
2.2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及实施步骤 | 第31-33页 |
2.2.1 项目风险管理内涵 | 第31-32页 |
2.2.2 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步骤 | 第32-33页 |
2.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相关理论 | 第33-35页 |
2.3.1 项目风险分析相关理论 | 第33-34页 |
2.3.2 项目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 第34-35页 |
2.4 BT 模式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 第35-43页 |
2.4.1 构建原则 | 第37-38页 |
2.4.2 构建思想 | 第38-40页 |
2.4.3 BT 模式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 第40-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基于特征映射的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第44-60页 |
3.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和流程 | 第44-48页 |
3.1.1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 第44-47页 |
3.1.2 项目风险识别流程 | 第47-48页 |
3.2 基于特征映射的项目风险识别 | 第48-56页 |
3.2.1 项目风险识别信息源 | 第48-50页 |
3.2.2 特征映射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3.2.3 风险分析目标特征域 | 第51-52页 |
3.2.4 风险因素特征域 | 第52-53页 |
3.2.5 风险损失特征域 | 第53-56页 |
3.3 目标导向的项目风险识别实施 | 第56-59页 |
3.3.1 风险因素识别调查表 | 第56页 |
3.3.2 风险因素结构分解图 | 第56-57页 |
3.3.3 风险效率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工程项目风险模糊评价 | 第60-73页 |
4.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综述 | 第60-65页 |
4.1.1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和工具 | 第61-64页 |
4.1.2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比较 | 第64-65页 |
4.2 项目风险模糊评价模型 | 第65-69页 |
4.2.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6-68页 |
4.2.2 熵权 | 第68-69页 |
4.3 改进的项目风险模糊评价 | 第69-72页 |
4.3.1 风险等级评价 | 第69-70页 |
4.3.2 风险损失评估 | 第70-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BT 模式特征及其风险分析 | 第73-99页 |
5.1 BT 模式简介 | 第73-81页 |
5.1.1 BT 模式运作特点 | 第74-75页 |
5.1.2 BT 模式中相关各方 | 第75-77页 |
5.1.3 BT 模式的关联模式 | 第77-79页 |
5.1.4 BT 模式特征分析 | 第79-81页 |
5.2 BT 模式相关方风险分析 | 第81-84页 |
5.2.1 业主单位 | 第81页 |
5.2.2 BT 投资建设单位 | 第81-82页 |
5.2.3 施工建设单位 | 第82页 |
5.2.4 监理单位 | 第82-83页 |
5.2.5 其他风险因素 | 第83-84页 |
5.3 参建方关系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 第84-94页 |
5.3.1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 | 第86-89页 |
5.3.2 效用函数的确定 | 第89-90页 |
5.3.3 参建方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 第90-94页 |
5.4 BT 模式风险约束机制分析 | 第94-97页 |
5.4.1 业主机制 | 第94-95页 |
5.4.2 合同机制 | 第95-96页 |
5.4.3 监理机制 | 第96页 |
5.4.4 沟通协调机制 | 第96-97页 |
5.4.5 风险预警和激励约束机制 | 第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BT 项目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 第99-126页 |
6.1 C 工程项目特点 | 第99-102页 |
6.2 BT 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 第102页 |
6.3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 第102-106页 |
6.3.1 项目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102-105页 |
6.3.2 项目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105-106页 |
6.4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 | 第106-118页 |
6.4.1 项目风险识别 | 第106-107页 |
6.4.2 项目风险等级评价 | 第107-110页 |
6.4.3 项目风险损失评估 | 第110-118页 |
6.5 项目风险处理与控制 | 第118-124页 |
6.5.1 预控性风险处理 | 第118-121页 |
6.5.2 规避性风险处理 | 第121-12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7.1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26-127页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7-128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7-138页 |
致 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