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 摘 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 论 | 第11-24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 1.2 人才流动的基本概念 | 第14-20页 |
| 1.3 人才流动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 2 中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概述 | 第24-36页 |
| 2.1 组织层面人才流动的研究理论 | 第24-28页 |
| 2.2 个体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 | 第28-31页 |
| 2.3 社会层面人才流动的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 2.4 人才流动中政府行为的理论研究 | 第34-3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中外人才流动现状比较 | 第36-51页 |
| 3.1 中外人才流动特点比较 | 第36-40页 |
| 3.2 中外人才流动服务中介比较 | 第40-43页 |
| 3.3 中外人才流动宏观管理政策比较 | 第43-5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国内人才流动的变化趋向 | 第51-67页 |
| 4.1 新时期四次人才流动高潮 | 第51-54页 |
| 4.2 人才流动的三大效应 | 第54-55页 |
| 4.3 人才流动的三大趋势 | 第55-58页 |
| 4.4 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 | 第58-60页 |
| 4.5 组织用人取向的变化 | 第60-63页 |
| 4.6 人才流动空间走向的变化 | 第63-66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国内影响人才流动的主要问题 | 第67-79页 |
| 5.1 观念因素 | 第67-69页 |
| 5.2 组织因素 | 第69-71页 |
| 5.3 制度因素 | 第71-73页 |
| 5.4 文化因素 | 第73-75页 |
| 5.5 社会因素 | 第75-7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人才产权与人才流动 | 第79-89页 |
| 6.1 人才产权的概念及权能属性 | 第79-83页 |
| 6.2 人才产权的分割和流动 | 第83-84页 |
| 6.3 人才产权形式的分类 | 第84-85页 |
| 6.4 建立现代人才产权制度 | 第85-88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7 基于人才产业链的人才流动模式 | 第89-100页 |
| 7.1 人才产业的基本概念 | 第89-90页 |
| 7.2 基于零时间、零差异的人才生产模式 | 第90-92页 |
| 7.3 基于零距离、零障碍的人才流通模式 | 第92-95页 |
| 7.4 基于价值回归、产权激励的人才分配模式 | 第95-97页 |
| 7.5 基于集约化、持续性的人才消费模式 | 第97-99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8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对策 | 第100-133页 |
| 8.1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政治对策 | 第100-111页 |
| 8.2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经济对策 | 第111-116页 |
| 8.3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文化对策 | 第116-122页 |
| 8.4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市场对策 | 第122-127页 |
| 8.5 促进和保障人才流动的环境对策 | 第127-132页 |
| 8.6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33-136页 |
| 9.1 全文总结 | 第133-134页 |
| 9.2 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 致 谢 | 第136-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从事的研究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