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及理论框架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1.6.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概况 | 第18-26页 |
2.1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 | 第18-20页 |
2.1.1 花茶文化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2 花茶文化的物质部分 | 第19-20页 |
2.1.3 花茶文化的精神部分 | 第20页 |
2.2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历史渊源 | 第20-21页 |
2.2.1 丝绸之路茶的起源 | 第20页 |
2.2.2 丝绸之路茶文化产生的渊源 | 第20-21页 |
2.3 丝绸之路茶文化内涵 | 第21-23页 |
2.3.1 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 第22页 |
2.3.2 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 第22页 |
2.3.3 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 第22-23页 |
2.3.4 实用性与娱乐性的结合 | 第23页 |
2.4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与传统花茶文化的关系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价值体系 | 第26-33页 |
3.1 相关理论 | 第26-27页 |
3.1.1 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运用 | 第26页 |
3.1.2 文化价值理论 | 第26-27页 |
3.2 丝路花茶的文化价值内涵体现 | 第27-28页 |
3.2.1 丝路花茶的历史文化内涵 | 第27-28页 |
3.2.2 内容丰富的花茶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 第28页 |
3.2.3 多民族融合的花茶文化内涵 | 第28页 |
3.3 关于花茶文化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价值 | 第28-32页 |
3.3.1 历史文化价值 | 第28-29页 |
3.3.2 药用保健价值 | 第29-30页 |
3.3.3 经济文化价值 | 第30页 |
3.3.4 审美艺术价值 | 第30-31页 |
3.3.5 社会和谐价值 | 第31页 |
3.3.6 生态价值 | 第31-32页 |
3.4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价值的联系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价值开发的可行性分析——以新疆南疆为例 | 第33-47页 |
4.1 南疆花茶文化价值开发的基本条件分析 | 第33-34页 |
4.1.1 花茶生长的环境条件分析 | 第33页 |
4.1.2 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 第33-34页 |
4.2 花茶文化价值挖掘与开发的产业基础分析 | 第34-36页 |
4.2.1 花茶产业规模在南疆不断壮大 | 第35页 |
4.2.2 南疆花茶品牌不断涌现 | 第35-36页 |
4.3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 第36-37页 |
4.4 SWOT分析南疆花茶文化价值的挖掘 | 第37-47页 |
4.4.1 优势分析(S) | 第37-39页 |
4.4.2 劣势分析(W) | 第39-44页 |
4.4.3 机遇分析(O) | 第44-45页 |
4.4.4 威胁分析(T)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丝绸之路花茶文化价值开发的对策研究——以新疆南疆为例 | 第47-56页 |
5.1 南疆花茶文化价值挖掘的重点内容 | 第47-49页 |
5.1.1 标准化的南疆花茶产销模式的发展 | 第47页 |
5.1.2 重视花茶的区域品牌保护 | 第47页 |
5.1.3 合理保护从引导观念意识转变 | 第47-48页 |
5.1.4 改善资源环境促发展 | 第48页 |
5.1.5 研究整理茶文化 | 第48页 |
5.1.6 将茶文化转化为市场发展力 | 第48-49页 |
5.2 南疆花茶文化价值挖掘与开发的建议 | 第49-56页 |
5.2.1 加大宣传,引导茶文化消费 | 第49-50页 |
5.2.2 提升质量,提高知名度 | 第50-52页 |
5.2.3 拓宽发展渠道,带动旅游业发展 | 第52-54页 |
5.2.4 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关于丝绸之路花茶的问卷调查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