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概念与定义 | 第10-12页 |
| 二、选题缘由 | 第12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晚明江南士人经商的原因 | 第16-28页 |
| 第一节 政治原因 | 第16-19页 |
| 第二节 经济原因 | 第19-23页 |
| 一、晚明江南地区经商风气的盛行 | 第19-20页 |
| 二、晚明江南士人经济条件的恶化 | 第20-22页 |
| 三、商业本身的特点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思想原因 | 第23-26页 |
| 一、晚明重商思潮的发展 | 第23-25页 |
| 二、晚明士人治生观的发展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家庭原因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晚明江南士人的经商活动 | 第28-36页 |
| 第一节 经营行业 | 第28-31页 |
| 一、图书出版业 | 第28-29页 |
| 二、盐业 | 第29页 |
| 三、丝绸业和棉布业 | 第29-30页 |
| 四、米粮业 | 第30-31页 |
| 五、其他行业 | 第31页 |
| 第二节 经商特点 | 第31-36页 |
| 一、经商人数多、经营范围广、经商过程易中断 | 第31-33页 |
| 二、行为方式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 第33-34页 |
| 三、本人和子孙后代回归科举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晚明江南士人经商的影响 | 第36-43页 |
| 第一节 积极影响 | 第36-39页 |
| 一、改善了经商士人的经济条件,提高了士人的生存能力 | 第36-37页 |
| 二、提高了晚明的商业水平,推动了晚明商业的发展 | 第37-38页 |
| 三、推动了士商交往,冲击了传统的四民等级结构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消极影响 | 第39-43页 |
| 一、加重了士人的趋利之风,加速了晚明吏治的腐败 | 第39-41页 |
| 二、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一:文中涉及到的晚明江南士人概况 | 第47-49页 |
| 附录二:王世贞商人传记中有关经商士人的篇目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