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塑化剂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LMB-5的性能及其酯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PAEs的理化性质和应用第10-11页
        1.1.1 PAEs的理化性质第10-11页
        1.1.2 PAEs的应用第11页
    1.2 PAEs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危害第11-14页
        1.2.1 PAEs在环境中的分布第11-12页
        1.2.2 PAEs对环境的危害第12页
        1.2.3 PAEs对人体的危害第12-14页
    1.3 微生物代谢PAEs的研究第14-15页
    1.4 酯酶简介第15-18页
        1.4.1 酯酶的概述第15-16页
        1.4.2 酯酶的分类第16-17页
        1.4.3 酯酶的催化机制第17-18页
        1.4.4 酯酶的应用第18页
    1.5 信息学技术第18-20页
        1.5.1 同源建模第18-19页
        1.5.2 分子对接第19页
        1.5.3 定点突变第19-20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0-22页
第2章 Acinetobacter sp. LMB-5降解特性的研究第22-31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第22-23页
        2.2.1 菌株来源第22页
        2.2.2 主要溶液配方和试剂第22-23页
        2.2.3 主要仪器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3.1 温度和pH对LMB-5降解速率的影响第23-24页
        2.3.2 LMB-5的降解底物谱第24页
        2.3.3 LMB-5的降解动力学第24页
        2.3.4 LMB-5降解DBP的代谢途径第24-25页
    2.4 结果和讨论第25-30页
        2.4.1 温度,pH对LMB-5降解性能的影响第25-26页
        2.4.2 底物特异性分析第26-27页
        2.4.3 降解动力学研究第27-29页
        2.4.4 代谢途径的推测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基因的克隆表达和酯酶酶学性质的研究第31-52页
    3.1 前言第31页
    3.2 实验材料第31-35页
        3.2.1 菌株和质粒第31页
        3.2.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3.2.3 主要溶液配方第32-34页
        3.2.4 主要仪器第34-35页
    3.3 实验方法第35-43页
        3.3.1 实验流程第35页
        3.3.2 基因组测序第35-36页
        3.3.3 酯酶基因片段的挖掘及序列分析第36-37页
        3.3.4 体外克隆及表达第37-41页
        3.3.5 酯酶活性验证第41页
        3.3.6 基本酶学性质第41-42页
        3.3.7 酯酶水解DBP的产物第42-43页
    3.4 结果和讨论第43-51页
        3.4.1 酯酶信息学分析第43-44页
        3.4.2 体外克隆表达第44-47页
        3.4.3 酶活性验证第47页
        3.4.4 基本酶学性质第47-50页
        3.4.5 酯酶转化DBP的产物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酯酶的同源建模和定点突变第52-61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材料第52-53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52页
        4.2.2 主要试剂第52页
        4.2.3 主要仪器第52-53页
        4.2.4 信息学分析数据库和运用软件第53页
    4.3 实验方法第53-55页
        4.3.1 模板筛选和序列比对第53页
        4.3.2 同源建模及评价分析第53页
        4.3.3 分子对接第53页
        4.3.4 选择突变位点第53-54页
        4.3.5 定点突变第54-55页
        4.3.6 突变型酯酶的耐热性第55页
    4.4 结果和讨论第55-60页
        4.4.1 同源建模第55-56页
        4.4.2 模型分析第56-58页
        4.4.3 分子对接第58页
        4.4.4 突变位点的选择第58-59页
        4.4.5 定点突变第59-60页
        4.4.6 耐热性的比较第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总结和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理雪制度研究
下一篇:应用DFSCs/PDLSCs复合细胞膜片同种异体移植修复比格犬牙周组织缺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