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限制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3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3.1 农用地分等理论 | 第21页 |
3.2 土地肥力理论 | 第21页 |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4 木桶理论 | 第21-23页 |
第4章 耕地质量评价限制型确定方法 | 第23-35页 |
4.1 确定自然等别 | 第23页 |
4.2 选取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3页 |
4.2.2 分等指标 | 第23-24页 |
4.2.3 增加指标 | 第24-25页 |
4.3 确定限制型 | 第25-32页 |
4.3.1 限制型范围 | 第25-26页 |
4.3.2 土地评价体系限制型对比 | 第26-29页 |
4.3.3 评价指标与限制型对应关系 | 第29-31页 |
4.3.4 耕地质量限制型 | 第31-32页 |
4.4 计算限制谱序 | 第32-33页 |
4.4.1 限制谱序的含义 | 第32页 |
4.4.2 自然等质量限制性指数模型 | 第32-33页 |
4.4.3 确定限制谱序 | 第33页 |
4.5 耕地质量-限制型评价体系 | 第33-35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35-73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35-43页 |
5.1.1 吉林省农安县 | 第35-36页 |
5.1.2 河南省禹州市 | 第36-38页 |
5.1.3 湖北省公安县 | 第38-40页 |
5.1.4 江西省吉安县 | 第40-43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5.3 自然等—限制型评价体系应用 | 第43-65页 |
5.3.1 吉林省农安县 | 第43-48页 |
5.3.2 河南省禹州市 | 第48-53页 |
5.3.3 湖北省公安县 | 第53-59页 |
5.3.4 江西省吉安县 | 第59-65页 |
5.4 耕地质量提升方法 | 第65-71页 |
5.4.1 吉林省农安县 | 第65-67页 |
5.4.2 河南省禹州市 | 第67-68页 |
5.4.3 湖北省公安县 | 第68-70页 |
5.4.4 江西省吉安县 | 第70-71页 |
5.5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74-75页 |
6.3 讨论与不足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