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1.1 DNA生物传感器简介 | 第12-15页 |
1.1.1 生物传感器以及DNA传感器的原理及构成 | 第12-13页 |
1.1.2 DNA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13-15页 |
1.1.2.1 核酸检测 | 第13页 |
1.1.2.2 蛋白质检测 | 第13-14页 |
1.1.2.3 无机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14页 |
1.1.2.4 药物分析 | 第14页 |
1.1.2.5 其他方面 | 第14-15页 |
1.1.3 DNA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2 化学发光技术简介 | 第15-19页 |
1.2.1 产生化学发光的条件 | 第15页 |
1.2.2 化学发光的机理以及定量依据 | 第15-16页 |
1.2.3 常见化学发光体系及其应用 | 第16-18页 |
1.2.3.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 第16-17页 |
1.2.3.2 光泽精化学发光体系 | 第17页 |
1.2.3.3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 第17-18页 |
1.2.4 化学发光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4.1 新化学发光体系和新型发光试剂的研究 | 第18页 |
1.2.4.2 装置的微型化、集成化和专一化 | 第18页 |
1.2.4.3 其它技术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点击化学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点击化学的特点 | 第19页 |
1.3.2 点击化学反应类型 | 第19-20页 |
1.3.2.1 碳碳多键的加成反应 | 第19页 |
1.3.2.2 亲核开环反应 | 第19-20页 |
1.3.2.3 羟基化合物温和的缩合反应 | 第20页 |
1.3.2.4 环加成反应 | 第20页 |
1.3.3 亚铜离子催化的点击化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1.3.3.1 亚铜离子催化的点击化学在生物标记方面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3.2 亚铜离子催化的点击化学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 纳米金比色方法概论 | 第24-33页 |
1.4.1 纳米金比色法原理 | 第25页 |
1.4.2 纳米金比色过程 | 第25-30页 |
1.4.2.1 电荷中和引起纳米金聚集 | 第26-29页 |
1.4.2.2 DNA杂交引起纳米金聚集 | 第29-30页 |
1.4.3 纳米金比色法的应用 | 第30-33页 |
1.4.3.1 纳米金比色法应用于DNA检测 | 第30-31页 |
1.4.3.2 纳米金比色法应用于蛋白质检测 | 第31-32页 |
1.4.3.3 纳米金比色法应用于酶的检测 | 第32页 |
1.4.3.4 纳米金比色法应用于金属离子的测定 | 第32-3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基于CuS纳米粒子阳离子交换和化学发光检测DNA | 第35-46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36-38页 |
2.2.2.1 CuS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2.2 探针DNA与CuS纳米粒子的连接 | 第37页 |
2.2.2.3 反应溶液配制 | 第37页 |
2.2.2.4 捕获DNA与磁珠的连接 | 第37页 |
2.2.2.5 化学发光检测 | 第37-38页 |
2.2.2.6 传感器再生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2.3.1 阳离子交换法测定DNA原理 | 第38-39页 |
2.3.2 银离子干扰的排除 | 第39-40页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0-41页 |
2.3.4 阳离子交换法与传统酸溶法的比较 | 第41-42页 |
2.3.5 阳离子交换法测定DNA的灵敏度 | 第42-43页 |
2.3.6 阳离子交换法测定DNA的选择性 | 第43-44页 |
2.3.7 传感器的再生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基于CuS量子点阳离子交换和滚环复制放大过程对MicroRNAs进行化学发光检测 | 第46-57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6-47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3.2.2.1 CuS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47-48页 |
3.2.2.2 探针DNA与CuS纳米粒子的连接 | 第48页 |
3.2.2.3 反应溶液配制 | 第48页 |
3.2.2.4 捕获DNA与磁珠的连接 | 第48页 |
3.2.2.5 MiRNA的连接放大 | 第48页 |
3.2.2.6 阳离子交换 | 第48页 |
3.2.2.7 化学发光检测 | 第48-49页 |
3.2.2.8 特异性检测 | 第49页 |
3.2.2.9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3.1 滚环复制放大-阳离子交换法(RCA-CXCLAmp)测定miRNA原理 | 第49-51页 |
3.3.2 滚环复制放大过程条件优化 | 第51-52页 |
3.3.3 灵敏度检测 | 第52-54页 |
3.3.4 特异性检测 | 第54页 |
3.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基于阳离子交换反应和纳米金比色技术实现TP53基因的可视化检测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7-58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8-62页 |
4.2.2.1 溶液配制 | 第58-59页 |
4.2.2.2 CuS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9页 |
4.2.2.3 探针DNA与CuS纳米粒子的连接 | 第59页 |
4.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9页 |
4.2.2.5 金纳米粒子的修饰 | 第59-60页 |
4.2.2.6 Click用于铜离子检测 | 第60页 |
4.2.2.7 聚丙烯凝胶电泳验证连接剪切可行性 | 第60-61页 |
4.2.2.8 单碱基错配检测 | 第61-62页 |
4.2.2.9 对照试验 | 第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4.3.1 纳米金比色法检测单碱基错配原理 | 第62-63页 |
4.3.2 纳米金与DNA连接证明 | 第63页 |
4.3.3 干扰排除 | 第63-64页 |
4.3.4 凝胶电泳法验证酶的切割 | 第64-65页 |
4.3.5 纳米金比色法测定铜离子 | 第65-66页 |
4.3.6 突变特异性检测 | 第66-67页 |
4.3.7 单碱基错配灵敏度检测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基于阳离子交换反应和纳米金比色技术实现对甲基化酶的可视化检测 | 第69-76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70-71页 |
5.2.2.1 溶液配制 | 第70页 |
5.2.2.2 CuS纳米粒子的合成与修饰 | 第70-71页 |
5.2.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修饰 | 第71页 |
5.2.2.4 Dam甲基转移酶的活性检测 | 第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5.3.1 纳米金比色法检测DNA甲基化酶配原理 | 第71-72页 |
5.3.2 DNA甲基化验证 | 第72-73页 |
5.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73-74页 |
5.3.4 Dam甲基化酶灵敏度检测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