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英语缩略词LIST OF ABBREVIATIONS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上篇 理论研究 | 第20-94页 |
第一章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理论探讨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探讨苓桂术甘汤证的理论 | 第20-24页 |
1 成因 | 第20页 |
2 病位 | 第20-21页 |
3 主证特点 | 第21-22页 |
4 方药 | 第22页 |
5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探讨真武汤证的理论 | 第24-32页 |
1 第82条真武汤证特点(水饮上冲心肝) | 第24-25页 |
2 第316条真武汤证特点(水饮浸渍肺脾肾) | 第25-26页 |
3 第316条或然症探讨 | 第26-27页 |
4 阳虚为何水停的探讨 | 第27页 |
5 真武汤方组方特点 | 第27-29页 |
6 真武汤证和苓桂术甘汤证的区别 | 第29-30页 |
7 苓桂术甘汤证及真武汤证异同点 | 第30页 |
8 苓桂术甘汤证及真武汤证总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伤寒论》水饮剂运用分析 | 第32-68页 |
第一节 《伤寒论》水饮病辨治 | 第32-44页 |
1 化饮剂 | 第32-36页 |
1.1 解表温肺化饮 | 第32页 |
1.2 温阳健脾化饮 | 第32-33页 |
1.3 温胃散寒化饮 | 第33-34页 |
1.4 健脾通阳化饮 | 第34页 |
1.5 温阳降逆化饮 | 第34-35页 |
1.6 温心补肾化饮 | 第35-36页 |
2 利水剂 | 第36-40页 |
2.1 温肾祛寒利水 | 第36页 |
2.2 养阴清热利水 | 第36-39页 |
2.3 解表化气行水 | 第39-40页 |
3 逐水剂 | 第40-44页 |
3.1 峻泻攻逐水饮 | 第40-41页 |
3.2 泻实逐水破结 | 第41-42页 |
3.3 逐水软坚散结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水心病的概念与内容 | 第44-68页 |
1 中医对水心病的认识 | 第44-45页 |
2 现代医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45页 |
3 水心病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关联性 | 第45-46页 |
4 水心病的病因病机 | 第46页 |
5 现今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水心病的进展 | 第46-52页 |
5.1 辨证分型的论治 | 第46-48页 |
5.2 专方专药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 第48页 |
5.3 汤剂 | 第48-49页 |
5.4 注射剂 | 第49页 |
5.5 口服制剂 | 第49-50页 |
5.6 实验 | 第50页 |
5.7 中西医结合冶疗 | 第50-51页 |
5.8 问题与展望 | 第51-52页 |
6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水心病的概况 | 第52-53页 |
6.1 苓桂术甘汤治疗水心病 | 第52页 |
6.2 真武汤治疗水心病 | 第52-53页 |
7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水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 | 第53-54页 |
7.1 苓桂术甘汤的药理作用 | 第53页 |
7.2 真武汤的药理作用 | 第53-54页 |
8 苓桂术甘汤方现代临床概况 | 第54-60页 |
8.1 心血管系统疾病 | 第54-56页 |
8.2 循环系统疾病 | 第56-57页 |
8.3 呼吸系统疾病 | 第57-58页 |
8.4 五官科疾病 | 第58-59页 |
8.5 消化系统疾病 | 第59-60页 |
8.6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第60页 |
9 真武汤方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概况 | 第60-68页 |
9.1 心血管系统疾病 | 第61-62页 |
9.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62-63页 |
9.3 循环系统 | 第63-65页 |
9.4 消化系统疾病 | 第65-66页 |
9.5 泌尿系统疾病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心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 第68-94页 |
第一节 心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 第68-81页 |
1 原发病 | 第68-69页 |
2 舌象统计结果 | 第69-72页 |
2.1 舌质 | 第69-70页 |
2.2 舌苔 | 第70-72页 |
3 脉象统计与分析 | 第72-74页 |
4 临床症状 | 第74-77页 |
5 典型病例 | 第77-81页 |
5.1 王现图,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验案三例 | 第77-78页 |
5.2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 第78-79页 |
5.3 文旺秀等,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衰33例分析 | 第79-81页 |
第二节 脾肾阳虚证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统计分析 | 第81-94页 |
1 原发病 | 第81-82页 |
2 舌象统计结果 | 第82-85页 |
2.1 舌质 | 第82-83页 |
2.2 舌苔 | 第83-85页 |
3 脉象统计与分析 | 第85-87页 |
4 临床症状 | 第87-90页 |
5 典型病例 | 第90-94页 |
下篇 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第94-171页 |
第一章 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第94-122页 |
1 研究前言 | 第94页 |
2 研究之目的 | 第94-95页 |
3 研究之方法 | 第95-98页 |
3.1 题目之确立 | 第95页 |
3.2 文献资料之检索方法 | 第95页 |
3.3文献资料之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 第95-96页 |
3.4文献资料之统计分析 | 第96-98页 |
研究一 苓桂术甘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 | 第98-106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98-100页 |
2 比值比OR | 第100-102页 |
研究结果 | 第101-102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02-104页 |
研究结果 | 第103-104页 |
4 率差RD | 第104-106页 |
研究结果 | 第105-106页 |
研究二 苓桂术甘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 | 第106-114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06-108页 |
2 比值比OR | 第108-110页 |
研究结果 | 第109-110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10-112页 |
研究结果 | 第111-112页 |
4 率差RD | 第112-1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13-114页 |
研究三 苓桂术甘汤+西医六联法VS西医六联法 | 第114-122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14-116页 |
2 比值比OR | 第116-118页 |
研究结果 | 第117-118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18-120页 |
研究结果 | 第119-120页 |
4 率差RD | 第120-122页 |
研究结果 | 第121-122页 |
第二章 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第122-158页 |
1 研究前言 | 第122页 |
2 研究之目的 | 第122页 |
3 研究之方法 | 第122-125页 |
3.1 题目之确立 | 第122页 |
3.2 文献资料之检索方法 | 第122-123页 |
3.3 文献资料之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 第123-124页 |
3.4 文献资料之统计分析 | 第124-125页 |
研究一 真武汤VS西医疗法 | 第125-134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25-127页 |
2 比值比OR | 第127-129页 |
研究结果 | 第128-129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29-131页 |
研究结果 | 第130-131页 |
4 率差RD | 第131-133页 |
研究结果 | 第132-133页 |
5 典型病列 | 第133-134页 |
研究二 真武汤+西医三联疗法vs西医三联疗法 | 第134-142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34-136页 |
2 比值比OR | 第136-138页 |
研究结果 | 第137-138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38-140页 |
研究结果 | 第139-140页 |
4 率差RD | 第140-142页 |
研究结果 | 第141-142页 |
研究三 真武汤+西医四联疗法VS西医四联疗法 | 第142-150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42-144页 |
2 比值比OR | 第144-146页 |
研究结果 | 第145-146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46-148页 |
研究结果 | 第147-148页 |
4 率差RD | 第148-150页 |
研究结果 | 第149-150页 |
研究四 真武汤+西医六联疗法VS西医六联疗法 | 第150-158页 |
1 文献资料评价 | 第150-152页 |
2 比值比OR | 第152-154页 |
研究结果 | 第153-154页 |
3 相对危险度RR | 第154-156页 |
研究结果 | 第155-156页 |
4 率差RD | 第156-158页 |
研究结果 | 第157-158页 |
第三章 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第158-171页 |
1 苓桂术甘汤心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 第158-164页 |
1.1 药物归类与总药数、总出现频次表 | 第158-161页 |
1.2 各类药出现频次与总出现频次表 | 第161-163页 |
1.3 心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 第163-164页 |
2 真武汤脾肾阳虚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 第164-170页 |
2.1 药物归类与总药数、总出现频次表 | 第164-167页 |
2.2 各类药出现频次与总出现频次表 | 第167-169页 |
2.3 脾肾阳虚证之充血性心力衰竭建议治疗方案 | 第169-170页 |
3 结语 | 第170页 |
问超与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个人简历 | 第180-181页 |
PERSONAL BRIEF INTRODUCTION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