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 第17-26页 |
| 一、儒家文化概述 | 第17-22页 |
|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二)儒家文化的特征 | 第19-22页 |
| 二、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科学运用 | 第22-23页 |
| (一)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 | 第22-23页 |
| (二)摒弃儒家思想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 | 第23页 |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汲取儒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 第23-25页 |
|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 第23-24页 |
|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 第24页 |
| (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 第26-34页 |
| 一、儒家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 | 第26-29页 |
| (一)“仁”与“义”作为核心思想 | 第26-27页 |
| (二)推崇“礼”作为行为规范 | 第27-28页 |
| (三)强调孝悌为重要道德方向 | 第28-29页 |
| (四)“尚中贵和”为终极目标 | 第29页 |
| 二、儒家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 | 第29-31页 |
| (一)因材施教 | 第29-30页 |
| (二)以身作则 | 第30-31页 |
| (三)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 第31页 |
| 三、儒家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 第31-33页 |
| (一)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31-32页 |
| (二)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健康心理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41页 |
| 一、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诚信水准堪忧 | 第34-35页 |
|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淡化 | 第35-36页 |
| (三)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缺乏正确认识 | 第36页 |
| 二、大学生群体普遍缺失儒家文化的原因 | 第36-40页 |
| (一)时代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 第37页 |
| (二)儒家传统文化本身的不适应性 | 第37-38页 |
| (三)当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弊端 | 第38-39页 |
|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僵化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 第41-49页 |
| 一、营造学习儒家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 | 第41-43页 |
| (一)组织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 | 第41-42页 |
| (二)营造浓郁儒家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 第42-43页 |
|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43页 |
| 二、加强高校儒家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 第43-47页 |
|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 第44-45页 |
| (二)将儒家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第45页 |
|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 | 第45-46页 |
| (四)完善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播方式 | 第46-47页 |
| 三、尊重大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7-48页 |
| (一)提高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程度 | 第47页 |
| (二)培养大学生的反思意识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