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度假型美丽乡村规划开发研究--以娲皇谷生态民俗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 | 第11页 |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1.3 建设美丽济源的需要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 | 第12-13页 |
1.2.2 有助于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 第13页 |
1.2.3 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文献查阅法 | 第13页 |
1.3.2 实地调研法 | 第13-14页 |
1.3.3 访谈法 | 第14页 |
1.3.4 交叉研究法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 休闲度假旅游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1.1 休闲度假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国外休闲度假的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国内休闲度假的研究 | 第18页 |
2.2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 休闲度假型美丽乡村规划开发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3.1 旅游规划理论 | 第21页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3 旅游新业态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4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3.5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5页 |
4.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 第23页 |
4.2 资源条件分析 | 第23-24页 |
4.3 娲皇谷生态民俗村发展现状 | 第24页 |
4.4 制约发展因素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娲皇谷生态民俗村规划开发提升策略 | 第25-43页 |
5.1 旅游资源分析 | 第25-28页 |
5.2 总体目标 | 第28页 |
5.3 形象定位 | 第28-29页 |
5.4 形象设计原则 | 第29页 |
5.5 形象设计 | 第29-30页 |
5.6 规划思路 | 第30页 |
5.7 功能布局 | 第30-33页 |
5.7.1 结构布局 | 第30-31页 |
5.7.2 功能分区 | 第31-33页 |
5.8 项目策划 | 第33-43页 |
5.8.1 中心服务区 | 第33-35页 |
5.8.2 餐饮服务区 | 第35-36页 |
5.8.3 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 | 第36-38页 |
5.8.4 民宿体验区 | 第38-40页 |
5.8.5 拓展训练区 | 第40-41页 |
5.8.6 休闲度假区 | 第41-43页 |
第六章 休闲度假产品营销规划 | 第43-49页 |
6.1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 第43-45页 |
6.1.1 目标市场定位 | 第43-44页 |
6.1.2 客源市场预测 | 第44-45页 |
6.2 休闲度假产品营销设计 | 第45-48页 |
6.2.1 营销策略原则 | 第45页 |
6.2.2 营销总体思路 | 第45-46页 |
6.2.3 营销策略选择 | 第46-48页 |
6.3 制定移动互联网营销战略 | 第48-49页 |
6.3.1 营销信息传播战略 | 第48页 |
6.3.2 产品和品牌战略 | 第48页 |
6.3.3 价格战略 | 第48页 |
6.3.4 客户关系战略 | 第48-49页 |
第七章 娲皇谷生态民俗村建设的实施保障 | 第49-55页 |
7.1 生态保护方案 | 第49-50页 |
7.1.1 大气环境的保护 | 第49页 |
7.1.2 水体环境的保护 | 第49页 |
7.1.3 动植物的保护 | 第49页 |
7.1.4 固体废弃物控制 | 第49-50页 |
7.2 管理体制 | 第50-51页 |
7.3 居民调控 | 第51-52页 |
7.3.1 娲皇谷居民分布现状 | 第51页 |
7.3.2“三区”划定 | 第51页 |
7.3.3 居民安置点 | 第51-52页 |
7.4 基础设施保障 | 第52-54页 |
7.4.1 道路交通 | 第52页 |
7.4.2 邮电及电力系统保障 | 第52-53页 |
7.4.3 给排水系统保障 | 第53-54页 |
7.5 安全保障 | 第54-55页 |
7.5.1 医疗救护设施 | 第54页 |
7.5.2 消防规划 | 第54-55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