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论文

毫米波无线局域网能效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无线局域网简介第16-17页
        1.2.1 无线局域网中的基本概念第16页
        1.2.2 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第16-17页
    1.3 无线局域网系列标准第17-21页
        1.3.1 已有系列标准第18-20页
        1.3.2 IEEE 802.11 aj(45GHz)标准第20-21页
    1.4 无线局域网中的能效问题第21-22页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第22-25页
第2章 无线局域网标准简介第25-41页
    2.1 无线局域网MAC层概述第25-34页
        2.1.1 MAC层基本帧格式第25-27页
        2.1.2 MAC层信道操作第27-28页
        2.1.3 分布式信道接入(DCF)第28-29页
        2.1.4 增强分布式信道接入(EDCA)第29-31页
        2.1.5 点协调功能(PCF)第31-32页
        2.1.6 RTS/CTS机制第32页
        2.1.7 网络分配向量(NAV)机制第32-33页
        2.1.8 传输机会(TXOP)第33-34页
        2.1.9 毫米波无线局域网MAC层新机制第34页
    2.2 无线局域网PHY层概述第34-38页
        2.2.1 单载波(SC)传输第34-37页
        2.2.2 正交频分复用(OFDM)传输第37-38页
    2.3 无线局域网信道概述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IEEE 802.11ac中的动态带宽机制研究第41-57页
    3.1 802.11 ac中动态带宽机制的实现第41-47页
        3.1.1 空闲信道评估(CCA)第41-42页
        3.1.2 动态带宽接入机制第42-47页
    3.2 主信道选择的影响第47-49页
    3.3 动/静态接入机制的比较第49-50页
    3.4 仿真分析第50-56页
        3.4.0 仿真参数设置第50-51页
        3.4.1 仿真结果分析第51-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IEEE 802.11aj中的改进动态带宽机制第57-73页
    4.1 IEEE 802.11aj(45GHz)信道分布第57页
    4.2 IEEE 802.11aj(45GHz)中动态带宽机制的实现第57-58页
    4.3 IEEE 802.11aj(45GHz)中动态带宽机制改进第58-61页
        4.3.1 接入信道时的动态带宽机制第58-60页
        4.3.2 接入信道后的动态带宽机制第60页
        4.3.3 动态带宽机制总结第60-61页
    4.4 分相共存运行(PCO)第61-65页
        4.4.1 相关帧格式设置规则第61-62页
        4.4.2 分相共存基本操作第62-64页
        4.4.3 延长1080MHz相操作第64页
        4.4.4 分相共存运行总结第64-65页
    4.5 仿真分析第65-71页
        4.5.1 新动态带宽机制与传统机制的比较第65-66页
        4.5.2 主、次信道上干扰程度影响第66-69页
        4.5.3 干扰程度严重时的PCO机制增益第69-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基于能效优化的毫米波MIMO预编码研究第73-85页
    5.1 单BSS系统模型介绍第73-74页
    5.2 本章系统模型第74-75页
    5.3 优化判据提出第75-76页
    5.4 问题转化第76-78页
    5.5 算法提出第78-81页
        5.5.1 基于和速率最大化的带硬件损伤的MIMO预编码算法第78-79页
        5.5.2 基于能效最大化的带硬件损伤的MIMO预编码算法第79-81页
    5.6 仿真分析第81-82页
        5.6.1 仿真参数设置第81页
        5.6.2 和速率最大化算法性能分析第81-82页
        5.6.3 能效最大化算法性能分析第82页
    5.7 总结第82-8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85-86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93-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疏肝补肾法干预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症临床研究
下一篇: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检测与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