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 | 第10页 |
1.1.2 清洁发展机制 | 第10页 |
1.1.3 我国碳市场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碳排放市场的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碳排放市场的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清洁发展机制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1 清洁发展机制 | 第18-19页 |
2.1.1 清洁发展机制的产生 | 第18页 |
2.1.2 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 | 第18页 |
2.1.3 清洁发展机制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清洁发展机制的运行模式 | 第19-22页 |
2.2.1 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术语 | 第20-21页 |
2.2.2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参与机构 | 第21页 |
2.2.3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阶段 | 第21-22页 |
2.3 碳交易市场的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3.1 碳交易机制 | 第22-23页 |
2.3.2 碳交易价格 | 第23-24页 |
2.3.3 碳金融市场 | 第24页 |
2.3.4 碳交易市场 | 第24-25页 |
2.4 CDM和碳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4.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页 |
2.4.2 环境金融理论 | 第25-26页 |
2.4.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3 我国CDM项目减排类别分析 | 第27-32页 |
3.1 我国CDM项目主要类别 | 第27页 |
3.2 我国CDM批准项目分析 | 第27-28页 |
3.2.1 我国CDM批准项目数据 | 第27-28页 |
3.2.2 我国CDM批准项目图表分析 | 第28页 |
3.3 我国CDM注册项目分析 | 第28-29页 |
3.3.1 我国CDM注册项目数据 | 第28-29页 |
3.3.2 我国CDM注册项目图表分析 | 第29页 |
3.4 我国CDM签发项目分析 | 第29-30页 |
3.4.1 我国CDM签发项目数据 | 第29-30页 |
3.4.2 我国CDM签发项目图表分析 | 第30页 |
3.5 CDM项目数据整理 | 第30-31页 |
3.6 行业清洁发展机制的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4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41页 |
4.1 清洁发展机制区域 | 第32-36页 |
4.1.1 我国区域划分 | 第32页 |
4.1.2 区域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CDM项目综述 | 第32-33页 |
4.1.3 区域EB已注册CDM项目综述 | 第33-35页 |
4.1.4 区域获得CERs签发CDM项目综述 | 第35-36页 |
4.2 聚类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3 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7-40页 |
4.3.1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区域分布十个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37-38页 |
4.3.2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8页 |
4.3.3 流程分析 | 第38-39页 |
4.3.4 因子分析 | 第39-40页 |
4.4 区域清洁发展机制的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5 各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 第41页 |
5 各省市发展现状对我国低碳发展的影响 | 第41-44页 |
5.1 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体系 | 第41-42页 |
5.2 发展CDM项目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42-43页 |
5.3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应该采取的措施 | 第43-4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总结 | 第44-4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