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脂肪酶的简介 | 第12页 |
1.2 脂肪酶的来源 | 第12页 |
1.3 脂肪酶的结构特点 | 第12-13页 |
1.4 脂肪酶的盖子结构 | 第13-14页 |
1.5 脂肪酶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1 脂肪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14页 |
1.5.2 脂肪酶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3 脂肪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第15页 |
1.6 偏甘油酯脂肪酶 | 第15-16页 |
1.6.1 偏甘油酯脂肪酶的重要作用 | 第15-16页 |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脂肪酶MgMDL2的酶学性质表征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配制 | 第19-21页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19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2.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脂肪酶MgMDL2的粗酶液制备 | 第21页 |
2.3.2 粗酶液的处理及蛋白的初步纯化 | 第21-22页 |
2.3.3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2页 |
2.3.4 不同pH条件下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2页 |
2.3.5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2页 |
2.3.6 最适温度及温度耐受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7 最适pH及pH耐受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3.8 底物选择性的测定 | 第23页 |
2.3.9 对TAG,DAG,MAG水解能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10 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于脂肪酶MgMDL2活力的影响 | 第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4.1 脂肪酶MgMDL2的粗酶液的纯化 | 第24-25页 |
2.4.2 不同pH条件下的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 第25-27页 |
2.4.3 脂肪酶MgMDL2最适温度及温度耐受性 | 第27页 |
2.4.4 最适pH及pH耐受性 | 第27-28页 |
2.4.5 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脂肪酶MgMDL2活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6 对人工底物底物的选择性和对天然底物水解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脂肪酶MgMDL2的晶体学研究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31-3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1 脂肪酶MgMDL2的凝胶过滤层析 | 第32页 |
3.3.2 蛋白质结晶浓度的筛选 | 第32页 |
3.3.3 脂肪酶MgMDL2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32-33页 |
3.3.4 脂肪酶MgMDL2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3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3.4.1 脂肪酶MgMDL2的进一步纯化 | 第33-34页 |
3.4.2 脂肪酶MgMDL2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34-35页 |
3.4.3 脂肪酶MgMDL2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35-37页 |
3.4.4 脂肪酶MgMDL2的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3.4.5 同源家族蛋白结构的比对分析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脂肪酶MgMDL2突变体的表达纯化以及突变体晶体的制备 | 第42-57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4.2.3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50页 |
4.3.1 突变位点选取 | 第43-44页 |
4.3.2 引物设计 | 第44页 |
4.3.3 突变基因的克隆 | 第44-47页 |
4.3.4 突变体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47-48页 |
4.3.5 突变体蛋白粗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4.3.6 突变体蛋白粗酶液的处理及蛋白的初步纯化 | 第48-49页 |
4.3.7 突变体E282L及E282A的进一步纯化 | 第49页 |
4.3.8 突变体E282L及E282A结晶浓度的筛选 | 第49页 |
4.3.9 突变体E282L及E282A结晶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 第49-50页 |
4.3.10 突变体E282L及E282A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5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4.4.1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4.4.2 突变体基因的克隆 | 第51页 |
4.4.3 突变体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51页 |
4.4.4 突变体E282L及E282A的凝胶层析纯化 | 第51-52页 |
4.4.5 突变体E282L及E282A结晶条件的筛选和晶体优化 | 第52-53页 |
4.4.6 突变体E282L及E282A衍射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 第53-55页 |
4.4.7 突变体E282A与野生型结构比对分析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突变体的酶学性质及底物识别机制分析 | 第57-76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7页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57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5.3.1 酶活力的测定 | 第57-58页 |
5.3.2 不同pH条件下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8页 |
5.3.3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58页 |
5.3.4 各突变体最适温度的测定 | 第58页 |
5.3.5 各突变体最适pH的测定 | 第58页 |
5.3.6 对硝基苯酚酯底物选择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5.3.7 对三油酸甘油酯水解能力的测定 | 第59页 |
5.3.8 酯化合成甘油酯的测定 | 第59页 |
5.3.9 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59-60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5.4.1 不同pH条件下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0-61页 |
5.4.2 突变体的最适温度 | 第61-62页 |
5.4.3 突变体最适pH的测定 | 第62-63页 |
5.4.4 对硝基苯酚酯底物的选择性 | 第63-64页 |
5.4.5 对三油酸甘油酯的水解活力的测定 | 第64-66页 |
5.4.6 酯化产物组成分析 | 第66页 |
5.4.7 野生型及突变体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66-67页 |
5.4.8 底物特异性机制分析 | 第67-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1.结论 | 第76-77页 |
2.创新点 | 第77页 |
3.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