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引言 | 第8页 |
| 1.2 国内外同类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水平缓倾岩层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8-9页 |
|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的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 1.2.3 隧道水平缓倾岩层施工技术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10页 |
| 1.3 论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方法 | 第10-13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1.3.2 主要技术创新点 | 第11-12页 |
| 1.3.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第13-18页 |
| 2.1 工程概况 | 第13-16页 |
| 2.1.1 地形地貌 | 第14页 |
| 2.1.2 工程地质 | 第14-15页 |
| 2.1.3 水文地质 | 第15-16页 |
| 2.1.4 隧道断面参数 | 第16页 |
| 2.2 工程特点及技术难点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水平缓倾岩层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18-34页 |
| 3.1 理论分析 | 第18-21页 |
| 3.1.1 围岩失稳特征 | 第18-20页 |
| 3.1.2 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3.2 数值模拟 | 第21-28页 |
| 3.2.1 基于连续介质假定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2-25页 |
| 3.2.2 基于非连续介质假定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5-28页 |
| 3.2.3 两种计算工况的对比分析 | 第28页 |
| 3.3 模型试验 | 第28-30页 |
| 3.3.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3.4 现场破坏形态解析 | 第30-32页 |
| 3.5 小结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水平缓倾岩层隧道支护对策及施工技术研究 | 第34-46页 |
| 4.1 支护理念 | 第34页 |
| 4.2 超前锚杆和径向锚杆联合轻型支护支护体系的提出 | 第34-36页 |
| 4.2.1 超前锚杆的作用 | 第35页 |
| 4.2.2 径向锚杆的作用 | 第35-36页 |
| 4.2.3 W型钢带的作用 | 第36页 |
| 4.3 支护功效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38页 |
| 4.3.1 计算说明 | 第36-37页 |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4.4 支护功效的模型试验分析 | 第38-41页 |
| 4.4.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8页 |
| 4.4.2 试验结果 | 第38-41页 |
| 4.5 W型钢带施工技术 | 第41-46页 |
| 4.5.1 W钢带施工工艺流程 | 第41-44页 |
| 4.5.2 W钢带施工中注意要点 | 第44-45页 |
| 4.5.3 W型钢带实际应用效果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