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蔬菜园艺论文--芥菜类论文

叶用芥菜叶缘裂刻基因的初步定位与杂种优势利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0页
    1.1 芥菜的起源以及特点第12页
    1.2 研究叶用芥菜叶型意义第12-13页
        1.2.1 作为形态标记第13页
        1.2.2 合理密植第13页
        1.2.3 提高叶用芥菜加工品质第13页
    1.3 叶缘裂刻现象及相关研究第13-15页
        1.3.1 植物的叶缘发育第13-14页
        1.3.2 植物叶缘性状及裂刻性状优势第14页
        1.3.3 叶缘裂刻现象及相关基因研究第14-15页
    1.4 分子标记技术第15-16页
    1.5 杂种优势的利用第16-18页
        1.5.1 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第16-17页
        1.5.2 腌菜的最优加工模式第17-18页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2.1 材料第20页
        2.1.1 叶用芥菜的亲本材料与种植第20页
        2.1.2 六个遗传世代的构建第20页
    2.2 裂刻性状调查及遗传分析第20页
    2.3 SSR、Indel分子标记筛选第20-22页
        2.3.1 提取DNA并构建混合基因池第20-21页
        2.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第21页
        2.3.3 对裂刻和锯齿高低基因池进行SSR引物筛选第21页
        2.3.4 PCR产物检测第21-22页
    2.4 裂刻相关基因分析第22-26页
        2.4.1 两亲本RNA提取第22页
        2.4.2 cDNA的获取第22-23页
        2.4.3 裂刻相关基因保守性分析第23-25页
        2.4.4 引物设计第25页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25-26页
    2.5 CAPS标记的开发与验证第26-27页
    2.6 高通量的BSA测序第27页
    2.7 杂种优势的分析及利用第27-31页
        2.7.1 杂种优势利用的材料第27-28页
        2.7.2 田间实验方法第28-29页
        2.7.3 田间调查性状及标准第29页
        2.7.4 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测定的项目及方法第29页
        2.7.5 色泽和风味品质测定第29-30页
        2.7.6 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测定第30页
        2.7.7 统计数据分析第30-31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47页
    3.1 裂刻性状遗传分析第31-32页
    3.2 裂刻基因的初定位第32-35页
        3.2.1 亲本间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以及分子标记初步定位第32-33页
        3.2.2 特异带型的序列分析第33-34页
        3.2.3 裂刻基因在两亲本中qPCR分析第34-35页
        3.2.4 CAPS标记验证和高通量的BSA测序结果第35页
    3.3 杂种优势的利用第35-47页
        3.3.1 叶用芥菜雄性不育杂交组合以及对照(CK)的农艺性状分析第36页
        3.3.2 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上的超标优势表现第36-37页
        3.3.3 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第37-38页
        3.3.4 杂交组合与对照(CK)鲜样营养品质的比较第38页
        3.3.5 鲜样品质的超标优势第38-39页
        3.3.6 4 个杂交组合与对照(CK)腌样加工品质比较第39-40页
        3.3.7 杂交组合腌菜加工品质的超标优势分析第40-41页
        3.3.8 4 个杂交组合与对照(CK)腌样色泽的比较第41页
        3.3.9 4 个杂交组合与对照(CK)风味品质的比较第41-42页
        3.3.10 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第42-47页
4 讨论第47-50页
    4.1 叶用芥菜叶缘裂刻的遗传分析第47-48页
        4.1.1 定位群体的选择第47页
        4.1.2 叶缘裂刻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初定位第47-48页
    4.2 叶用芥菜杂种优势的利用第48-49页
        4.2.1 叶用芥菜营养体杂种优势与腌制营养品质杂种优势的关系第48-49页
        4.2.2 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以及最优加工模式第49页
    4.3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附录 1:引物序列第57-61页
附录 2:CTAB法提取DNA第61-62页
附录 3:RNA提取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mPIFs基因的克隆、表达及AtPIFs基因的抗旱功能研究
下一篇:偃麦草属植物分子系统发育及染色体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