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列车运行方案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列车运行图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高速铁路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2.1.1 高速铁路运营特点 | 第19-20页 |
2.1.2 高速铁路客流分类 | 第20页 |
2.1.3 高速铁路客流特征 | 第20-21页 |
2.2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方式分析 | 第21-25页 |
2.2.1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方式 | 第22-23页 |
2.2.2 高速铁路跨线客流输送方式适应性分析 | 第23-25页 |
2.3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概述 | 第25-29页 |
2.3.1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定义 | 第25页 |
2.3.2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特性 | 第25-26页 |
2.3.3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编制原则 | 第26-28页 |
2.3.4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编制流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关键问题研究 | 第30-43页 |
3.1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3.1.1 高速铁路网 | 第30页 |
3.1.2 跨线客流出行规律及旅客满意度 | 第30-31页 |
3.1.3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开行方案 | 第31页 |
3.1.4 动车组运用数量 | 第31-32页 |
3.1.5 衔接站合理到发时间 | 第32页 |
3.1.6 车站及线路能力 | 第32-34页 |
3.1.7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天窗 | 第34页 |
3.1.8 跨线列车安全行车要求 | 第34-35页 |
3.2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与综合维修天窗的协调 | 第35-37页 |
3.2.1 综合维修天窗概述 | 第35-36页 |
3.2.2 综合维修天窗对跨线列车行车影响分析 | 第36-37页 |
3.3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合理发车时间域 | 第37-42页 |
3.3.1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合理发车时间概述 | 第37-38页 |
3.3.2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合理发车时间域的确定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43-61页 |
4.1 模型构建思路 | 第43-44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44-49页 |
4.2.1 模型假设及参数说明 | 第44页 |
4.2.2 目标函数分析 | 第44-46页 |
4.2.3 约束条件分析 | 第46-48页 |
4.2.4 跨线列车运行方案优化模型 | 第48-49页 |
4.3 模型的求解 | 第49-55页 |
4.3.1 多目标转化 | 第49-50页 |
4.3.2 基于改进模拟退火的算法设计 | 第50-55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55-60页 |
4.4.1 路网拓扑结构及数据准备 | 第55-57页 |
4.4.2 算例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本线列车运行线协调的高速铁路跨线列车运行方案调整研究 | 第61-65页 |
5.1 高速铁路跨线列车与本线列车运行线协调概述 | 第61页 |
5.2 跨线列车运行线与本线列车运行线冲突形式分析 | 第61-63页 |
5.2.1 到发线运用冲突 | 第62页 |
5.2.2 衔接站时刻资源冲突 | 第62-63页 |
5.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方案调整方法 | 第63-64页 |
5.3.1 到发线运用调整 | 第63页 |
5.3.2 压缩跨线列车间隔时间 | 第63-64页 |
5.3.3 调整本线列车运行线 | 第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