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67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 第15-40页 |
1.2.1 工业污染场地现状及其危害 | 第15-24页 |
1.2.2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政策导向与技术规范 | 第24-26页 |
1.2.3 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及固化稳定应用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1.2.4 传统固化剂应用现状及局限性 | 第36-40页 |
1.3 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第40-63页 |
1.3.1 磷酸盐固化剂固定重金属污染物的性状及控制机理研究 | 第40-52页 |
1.3.2 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及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52-61页 |
1.3.3 酸雨作用下固化污染土重金属运移特性研究现状 | 第61-6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63-67页 |
1.4.1 现有研究现状的进一步分析总结 | 第63-64页 |
1.4.2 本文研究思路及构成 | 第64-67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67-9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67-74页 |
2.1.1 试验用未污染土 | 第67-69页 |
2.1.2 固化剂组分分析 | 第69-71页 |
2.1.3 磷矿粉酸化 | 第71-74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74-78页 |
2.2.1 污染土的制备与老化 | 第74-76页 |
2.2.2 固化污染土的制备 | 第76页 |
2.2.3 人工酸雨的制备 | 第76页 |
2.2.4 固化污染土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 第76-78页 |
2.3 试验内容与方案 | 第78-89页 |
2.3.1 X射线衍射试验 | 第78-79页 |
2.3.2 扫描电镜、能谱及Mapping测试 | 第79-81页 |
2.3.3 压汞试验 | 第81页 |
2.3.4 酸缓冲能力试验 | 第81-82页 |
2.3.5 pH-dependent溶出试验 | 第82页 |
2.3.6 四部提取法溶出试验 | 第82页 |
2.3.7 毒性浸出试验 | 第82-84页 |
2.3.8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84-85页 |
2.3.9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试验 | 第85-86页 |
2.3.10 污染物运移特征试验 | 第86-89页 |
2.3.11 试验内容汇总 | 第8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三章 KMP固化剂与Zn、Pb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91-105页 |
3.1 概述 | 第91页 |
3.2 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 | 第91-100页 |
3.2.1 绝热K值法定量分析方法原理 | 第92-95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0页 |
3.3 KMP固化Zn、Pb污染物的微观特性 | 第100-103页 |
3.3.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100-101页 |
3.3.2 能谱分析 | 第101-10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复杂环境下KMP固化Zn、Pb污染土的控制机理研究 | 第105-153页 |
4.1 概述 | 第105-106页 |
4.2 酸缓冲能力试验 | 第106-110页 |
4.2.1 酸缓冲能力曲线 | 第106-107页 |
4.2.2 加酸量变化 | 第107-108页 |
4.2.3 酸缓冲能力β值变化 | 第108-110页 |
4.3 pH-dependent试验 | 第110-113页 |
4.3.1 Zn、Pb溶出量变化 | 第110-112页 |
4.3.2 Zn、Pb与Mg、 Ca的溶出关系 | 第112-113页 |
4.4 Zn、Pb化学赋存形态分析 | 第113-116页 |
4.4.1 复杂环境条件下Zn、Pb化学赋存形态变化 | 第113-115页 |
4.4.2 与浸提液反应后Zn、Pb化学赋存形态变化 | 第115-116页 |
4.5 微观机理分析 | 第116-151页 |
4.5.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16-125页 |
4.5.2 标准养护条件下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第125-132页 |
4.5.3 碳化作用条件下的扫描电镜、能谱及典型元素分析 | 第132-139页 |
4.5.4 压汞试验分析 | 第139-1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1-153页 |
第五章 复杂环境下KMP固化Zn、 Pb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 第153-178页 |
5.1 概述 | 第153-154页 |
5.2 溶出特性分析 | 第154-163页 |
5.2.1 Zn、Pb溶出浓度、EC值、和pH值变化 | 第154-159页 |
5.2.2 Zn、Pb溶出浓度与EC值、pH值的相互关系 | 第159-161页 |
5.2.3 KMP与PC固定效果比较 | 第161-163页 |
5.3 强度特性分析 | 第163-170页 |
5.3.1 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干密度变化 | 第163-166页 |
5.3.2 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干密度、土体pH值的相互关系 | 第166-167页 |
5.3.3 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质量损失率和体积变化 | 第167-168页 |
5.3.4 碳化深度变化 | 第168-170页 |
5.4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分析 | 第170-173页 |
5.4.1 100%浓度相对发光强度(I_0)变化 | 第170-171页 |
5.4.2 EC_(50)变化及毒性评价 | 第171-173页 |
5.5 服役时间预测 | 第173-176页 |
5.5.1 冻融循环作用下服役时间预测 | 第173-175页 |
5.5.2 碳化作用下服役时间预测 | 第175-17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六章 酸雨作用下KMP固化Zn、Pb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特性研究 | 第178-225页 |
6.1 概述 | 第178-179页 |
6.2 半动态浸出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9-203页 |
6.2.1 浸出液Zn、Pb浓度变化 | 第179-181页 |
6.2.2 浸出液pH值和电导率EC变化 | 第181-183页 |
6.2.3 浸出液Zn、Pb浓度与EC值的关系 | 第183-185页 |
6.2.4 累积溶出质量变化 | 第185-186页 |
6.2.5 解吸附参数求解 | 第186-190页 |
6.2.6 重金属溶出机理分析及有效扩算系数(D~*)计算 | 第190-203页 |
6.3 浸泡前后微观机理分析 | 第203-223页 |
6.3.1 EDS面扫描分析 | 第203-209页 |
6.3.2 典型元素分析 | 第209-216页 |
6.3.3 孔隙分布变化 | 第216-2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23-2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5-231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225-230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230页 |
7.3 展望 | 第230-231页 |
附录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4页 |
作者简介 | 第254-257页 |
致谢 | 第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