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论文

峰后岩体宏细观破裂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9页
        1.2.1 关于岩石破裂理论方面第18-20页
        1.2.2 关于岩石破裂试验方面第20-23页
        1.2.3 关于岩石破裂数值方法方面第23-2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0页
    1.4 研究思路第30-31页
    1.5 创新点第31-34页
第二章 峰后裂隙岩体破裂过程三轴试验研究第34-60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峰后裂隙岩体破裂过程三轴压缩试验第34-40页
        2.2.1 预制试件第34-38页
        2.2.2 试验仪器第38页
        2.2.3 试验过程第38-40页
    2.3 峰后裂隙岩体破裂过程三轴压缩试验结果第40-58页
        2.3.1 不同围压条件下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第41-48页
        2.3.2 不同倾角条件下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第48-54页
        2.3.3 裂隙岩体破坏模式第54-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三章 峰后裂隙岩体非连续变形破坏本构方程与模拟方法研究第60-92页
    3.1 引言第60页
    3.2 峰后裂隙岩体变形破坏特性第60-65页
    3.3 峰后裂隙岩体本构模型的构建第65-75页
        3.3.1 峰后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第65-69页
        3.3.2 裂隙岩体结构变形特性第69-72页
        3.3.3 模型验证第72-75页
    3.4 基于应变能密度理论的判别准则第75-90页
        3.4.1 基于应变能密度理论的岩体变形破裂准则第75-79页
        3.4.2 基于应变能密度理论的岩体变形破裂过程数值分析第79-90页
    3.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四章 基于流形覆盖的岩体宏细观破裂的颗粒离散元法研究第92-126页
    4.1 引言第92-94页
    4.2 基于流形覆盖的离散颗粒单元的构成第94-106页
        4.2.1 基于流形覆盖的颗粒离散元法特点第94-96页
        4.2.2 流形单元的覆盖函数第96-101页
        4.2.3 颗粒单元的构建第101-106页
    4.3 MDP模型的基本方程第106-108页
        4.3.1 位移矩阵第106-107页
        4.3.2 应变矩阵第107-108页
        4.3.3 单元应力第108页
    4.4 MDP模型本构关系第108-118页
        4.4.1 微平面理论第108-111页
        4.4.2 弹性特性第111-113页
        4.4.3 非弹性特性第113-118页
    4.5 MDP模型程序实现第118-124页
        4.5.1 基于流形覆盖的颗粒离散元计算流程第118-120页
        4.5.2 算例第120-124页
    4.6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五章 基于MDPM的裂隙岩体变形破坏特性数值分析研究第126-158页
    5.1 引言第126页
    5.2 离散元简介第126-133页
        5.2.1 离散元基本方程第127-131页
        5.2.2 YADE软件简介第131-133页
    5.3 基于MDPM的裂隙岩体力学性质数值分析第133-156页
        5.3.1 尺寸效应第134-144页
        5.3.2 拉压不对称第144-151页
        5.3.3 连续与非连续变形分析第151-156页
    5.4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第158-172页
    6.1 引言第158-159页
    6.2 工程背景第159-161页
    6.3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确定第161-165页
        6.3.1 数值模型第161-164页
        6.3.2 裂隙岩体参数的确定第164-165页
    6.4 地下洞室左侧壁围岩塌方数值模拟第165-171页
    6.5 本章小结第171-17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72-174页
    7.1 结论第172-173页
    7.2 展望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8页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88-19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90-192页
致谢第192-194页
附件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催化肟酯参与的氧化反应研究
下一篇:长链非编码RNA NR026797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