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分析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研究路线 | 第21-23页 |
2. 我国推行BIM的障碍分析 | 第23-33页 |
2.1 BIM推行障碍的文献梳理 | 第23-25页 |
2.2 BIM推广阻碍的实践总结 | 第25-33页 |
2.2.1 BIM标准层次上的阻碍 | 第25-27页 |
2.2.2 软件层次上的阻碍 | 第27-30页 |
2.2.3 来自参与各方的阻碍 | 第30-31页 |
2.2.4 BIM应用模式、流程等其他方面的阻碍 | 第31-33页 |
3. BIM团队组建及人才培育 | 第33-43页 |
3.1 基于参与方的驱动模式 | 第33-34页 |
3.1.1 设计方驱动模式 | 第33页 |
3.1.2 承建商驱动模式 | 第33-34页 |
3.1.3 建设单位驱动模式 | 第34页 |
3.2 BIM团队的人员组成与职能 | 第34-36页 |
3.2.1 BIM团队人员组成 | 第34-35页 |
3.2.2 BIM团队的职能 | 第35-36页 |
3.3 BIM人才的培养模式 | 第36-38页 |
3.3.1 与高校合作委培模式 | 第36-37页 |
3.3.2 借助专业团队培养人才模式 | 第37页 |
3.3.3 结合项目培养人才模式 | 第37-38页 |
3.3.4 企业内部培训的模式 | 第38页 |
3.4 项目案例 | 第38-42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38-39页 |
3.4.2 东广场BIM应用的建设方驱动模式 | 第39-41页 |
3.4.3 东广场BIM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4.BIM在施工中的应用 | 第43-57页 |
4.1 基于BIM技术的现场平面布置 | 第43-46页 |
4.1.1 临建布置 | 第43-45页 |
4.1.2 施工场地布置 | 第45-46页 |
4.2 3D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2.1 建筑模型 | 第46页 |
4.2.2 结构模型 | 第46-47页 |
4.2.3 机电模型 | 第47-48页 |
4.3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 | 第48-51页 |
4.3.1 图纸处理 | 第48-49页 |
4.3.2 碰撞检测 | 第49-50页 |
4.3.3 项目中的碰撞检查 | 第50-51页 |
4.4 可视化技术交底 | 第51-53页 |
4.4.1 技术交底的类型及方式 | 第51页 |
4.4.2 技术交底可视化 | 第51-53页 |
4.5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模拟 | 第53-56页 |
4.5.1 工作结构分解 | 第54页 |
4.5.2 使用MS project软件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 第54-55页 |
4.5.3 BIM模型与进度计划的整合 | 第55-56页 |
4.6 小结 | 第56-57页 |
5.引进BIM技术的投入与效益分析 | 第57-65页 |
5.1 引进BIM技术后的投入分析 | 第57-61页 |
5.1.1 不可量化投入 | 第57-58页 |
5.1.2 可量化投入 | 第58-59页 |
5.1.3 东广场项目投入 | 第59-61页 |
5.2 引进BIM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61-64页 |
5.2.1 不可量化的效益分析 | 第61-62页 |
5.2.2 可量化的效益分析 | 第62-63页 |
5.2.3 项目规避碰撞的效益 | 第63-64页 |
5.3 小结 | 第64-65页 |
6. 结语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语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