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1.1 大灰藓及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1.1 大灰藓的形态和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1.1.2 早期灰藓属分类研究 | 第13-15页 |
1.1.3 近代灰藓属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1.4 大灰藓和水稻遗传关系研究 | 第16页 |
1.1.5 以大灰藓为对象的其他方面研究 | 第16-17页 |
1.2 基于ISSR标记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19页 |
1.2.1 ISSR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 第17页 |
1.2.2 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特点 | 第17-19页 |
1.3 苔藓植物形态变异特点的研究 | 第19-20页 |
1.4 植物形态变异及多样性分析的数学方法 | 第20-24页 |
1.4.1 聚类分析 | 第20页 |
1.4.2 主成分分析 | 第20-21页 |
1.4.3 最小生成树法 | 第21-22页 |
1.4.4 排序、聚类、最小生成树相结合的方法 | 第22页 |
1.4.5 R语言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上应用 | 第22-23页 |
1.4.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1 材料来源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实验器材 | 第26页 |
2.2.2 大灰藓形态观察及形态学指标 | 第26-27页 |
2.2.3 ISSR实验方法及分析步骤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40页 |
3.1 聚类分析 | 第29-34页 |
3.1.1 聚类分析原理 | 第29页 |
3.1.2 聚类分析中对象间相似关系测度 | 第29-30页 |
3.1.3 聚类策略 | 第30-31页 |
3.1.4 聚类分析的R语言实现 | 第31-34页 |
3.2 主成分分析 | 第34-36页 |
3.2.1 主成分分析的概念 | 第34页 |
3.2.2 主成分分析的R语言实现 | 第34-36页 |
3.3 聚类和排序结果同图展示的R语言实现 | 第36-37页 |
3.4 最小生成树的R语言实现 | 第37-38页 |
3.5 群体遗传分化和多样性研究 | 第38页 |
3.6 大灰藓形态变异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大灰藓部分种群遗传分化和多样性 | 第40-58页 |
4.1 大灰藓部分种群ISSR扩增条带多样性分析 | 第40-42页 |
4.2 基于ISSR标记的大灰藓复合体遗传分化 | 第42-58页 |
4.2.1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2-49页 |
4.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49-54页 |
4.2.3 结合排序和聚类方法的结果显示 | 第54-55页 |
4.2.4 最小生成树 | 第55-58页 |
第五章 大灰藓形态变异数据分析 | 第58-67页 |
5.1 大灰藓形态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 | 第58页 |
5.2 大灰藓形态分化与地理来源的相关性 | 第58-62页 |
5.3 大灰藓群体形态分化特点 | 第62-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7-72页 |
6.1 有关R语言在苔藓植物形态与遗传变异研究上的价值 | 第67-68页 |
6.2 有关大灰藓的遗传多样性 | 第68-70页 |
6.3 大灰藓形态、遗传变异相关性及其地理背景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图 | 第7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