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菱湖渚湿地公园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湿地 | 第12-13页 |
1.2.2 城市湿地 | 第13页 |
1.2.3 城市湿地公园 | 第13-14页 |
1.2.4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 第14-15页 |
1.2.5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 第15页 |
1.3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课题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课题研究地点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园区区位 | 第21页 |
2.1.2 园区社会条件 | 第21-23页 |
2.1.3 园区自然条件 | 第23-25页 |
2.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文献查阅法 | 第25页 |
2.2.2 案例研究法 | 第25页 |
2.2.3 实地考察 | 第25页 |
2.2.4 综合归纳总结 | 第25-27页 |
2.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理论应用研究 | 第29-43页 |
3.1 生态设计理论 | 第29-33页 |
3.1.1 湿地植物生态设计理念 | 第29页 |
3.1.2 课题落实对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 | 第29-31页 |
3.1.3 湿地植物生态设计理念的意义 | 第31页 |
3.1.4 湿地植物生态设计理念的典型案例 | 第31-33页 |
3.2 生态恢复理论 | 第33-36页 |
3.2.1 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理念 | 第33页 |
3.2.2 课题落实对生态恢复理念的体现 | 第33-34页 |
3.2.3 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理念的意义 | 第34页 |
3.2.4 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理念的典型案例 | 第34-36页 |
3.3 群落演替理论 | 第36-38页 |
3.3.1 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理念 | 第36页 |
3.3.2 课题落实对植物群落演替理念的体现 | 第36-37页 |
3.3.3 湿地植物生态恢复理念的意义 | 第37-38页 |
3.4 园林美学理论 | 第38-40页 |
3.4.1 湿地植物园林美学理念 | 第38页 |
3.4.2 课题落实对园林美学理念的体现 | 第38-39页 |
3.4.3 湿地植物园林美学理念的意义 | 第39-40页 |
3.5 游憩学理论 | 第40-42页 |
3.5.1 湿地植物游憩学理念 | 第40页 |
3.5.2 课题落实对游憩学理念的体现 | 第40页 |
3.5.3 湿地植物游憩学理念的意义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内容研究 | 第43-61页 |
4.1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43页 |
4.2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3-48页 |
4.2.1 自然化原则 | 第43-44页 |
4.2.2 生态性原则 | 第44页 |
4.2.3 多样性原则 | 第44-46页 |
4.2.4 地方性原则 | 第46-48页 |
4.3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选择和种植措施 | 第48-50页 |
4.3.1 植物物种种类选择 | 第48页 |
4.3.2 植物物种比例选择 | 第48-49页 |
4.3.3 主调、辅调和一般植物的选择 | 第49-50页 |
4.3.4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种植措施 | 第50页 |
4.4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规划 | 第50-52页 |
4.4.1 各保护分区植物景观规划 | 第50页 |
4.4.2 各景观功能分区植物设计 | 第50-51页 |
4.4.3 植物季相景观设计 | 第51-52页 |
4.5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文化 | 第52-55页 |
4.5.1 湿地植物文化的内涵 | 第52页 |
4.5.2 代表性湿地植物文化表(如表 4.3) | 第52-55页 |
4.6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栽培与养护 | 第55-59页 |
4.6.1 湿地植物的繁殖方法 | 第55页 |
4.6.2 湿地植物的栽植步骤 | 第55-57页 |
4.6.3 湿地植物土、肥、水的管理方法 | 第57-58页 |
4.6.4 湿地植物的整形与修剪 | 第58-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第61-113页 |
5.1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前期分析 | 第61-68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61-62页 |
5.1.2 区域发展概况 | 第62-63页 |
5.1.3 市场环境分析 | 第63-65页 |
5.1.4 项目定位 | 第65页 |
5.1.5 项目植物资源现状 | 第65-68页 |
5.2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理念 | 第68-73页 |
5.2.1 指导思想 | 第68页 |
5.2.2 规划目标 | 第68-69页 |
5.2.3 规划原则 | 第69-73页 |
5.3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措施 | 第73-81页 |
5.3.1 种植场地的功能需求 | 第73-74页 |
5.3.2 主要种植措施 | 第74-81页 |
5.4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内容 | 第81-100页 |
5.4.1 各保护分层植物景观规划 | 第81-83页 |
5.4.2 景观功能分区种植设计 | 第83-89页 |
5.4.3 植被季相设计 | 第89-93页 |
5.4.4 菱湖渚湿地公园栽植植物汇总 | 第93-100页 |
5.5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意境营造 | 第100-104页 |
5.5.1 赋予寓意的植物文化 | 第100-102页 |
5.5.2 营造江南水乡文化风格的湿地植物设计 | 第102-104页 |
5.6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施工与养护 | 第104-111页 |
5.6.1 园区植物的种植施工 | 第104-108页 |
5.6.2 园区植物的养护管理 | 第108-109页 |
5.6.3 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主要苗木表 | 第109-11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6.结语 | 第113-119页 |
6.1 结论 | 第113-116页 |
6.1.1 生态学方面 | 第113-114页 |
6.1.2 社会学方面 | 第114页 |
6.1.3 艺术美感方面 | 第114-115页 |
6.1.4 创新之处 | 第115-116页 |
6.2 建议 | 第116-117页 |
6.3 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5-127页 |
图表目录 | 第127-133页 |
附录 1:菱湖渚公园苗木质量手册 | 第133-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