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源起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2.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背景综述 | 第19-27页 |
2.1 本章总述 | 第19页 |
2.2 城市环境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城市环境的基本要素 | 第19-20页 |
2.2.2 重视城市环境的城市设计理论 | 第20-21页 |
2.3 场所的建构 | 第21-25页 |
2.3.1 对场所的定义 | 第21-22页 |
2.3.2 场所的品质 | 第22-25页 |
2.4 城市空间结构 | 第25-26页 |
2.5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城市设计与城市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 | 第27-37页 |
3.1 城市,城市空间与城市广场空间 | 第27-30页 |
3.1.1 城市 | 第27-28页 |
3.1.2 城市空间与城市 | 第28-29页 |
3.1.3 城市广场空间与城市 | 第29-30页 |
3.2 城市设计的范畴界定 | 第30-37页 |
3.2.1 什么是城市设计 | 第30-32页 |
3.2.2 关于城市设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 | 第32-36页 |
3.2.3 城市设计的目标特点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第4章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 第37-51页 |
4.1 形态角度的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 第37-39页 |
4.2 认知角度的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 第39-41页 |
4.2.1 环境认知 | 第39-40页 |
4.2.2 场所认知 | 第40-41页 |
4.2.3 小结 | 第41页 |
4.3 视觉角度的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 第41-49页 |
4.3.1 视觉审美直觉能力相关理论 | 第41-43页 |
4.3.2 空间的围合相关理论 | 第43-47页 |
4.3.3 广场空间类型学 | 第47-49页 |
4.4 社会角度的城市广场空间分析 | 第49-51页 |
第5章 国内外城市广场实例分析 | 第51-58页 |
5.1 西方的城市广场实例分析 | 第51-55页 |
5.1.1 波茨坦广场柏林 | 第51-52页 |
5.1.2 布里斯托尔英国 | 第52-53页 |
5.1.3 约克英国 | 第53-54页 |
5.1.4 皇宫广场布伦瑞克 | 第54-55页 |
5.2 中国的城市广场实例分析 | 第55-57页 |
5.2.1 南京汉中门广场 | 第55页 |
5.2.2 青岛五四广场 | 第55-56页 |
5.2.3 济南泉城广场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的原则策略及方法 | 第58-70页 |
6.1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广场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58-64页 |
6.1.1 混合功能和活动的原则 | 第58-59页 |
6.1.2 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原则 | 第59-60页 |
6.1.3 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 第60-62页 |
6.1.4 重视公共参与的社会原则 | 第62-64页 |
6.2 相应策略和方法总结 | 第64-68页 |
6.2.1 从形态角度出发的策略方法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 第64页 |
6.2.2 从社会角度出发的策略方法 | 第64-66页 |
6.2.3 从认知角度下出发的策略方法 | 第66-68页 |
6.2.4 从视觉角度出发的策略方法 | 第68页 |
6.3 结语及未来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