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动力转换视角下城镇化驱动力升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综述第16-21页
        1.2.1 国外主要研究综述第16-18页
        1.2.2 国内主要研究综述第18-20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0-21页
    1.3 理论基础第21-23页
        1.3.1 二元经济理论第21-22页
        1.3.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第22页
        1.3.3 集聚经济理论第22-2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第25-26页
2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动力转换的现实必要性第26-46页
    2.1 我国城镇化的时空及分类对比第26-34页
        2.1.1 城镇化的时间对比第26-28页
        2.1.2 城镇化的空间对比第28-30页
        2.1.3 城镇化的分类对比第30-34页
    2.2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4-40页
        2.2.1 经济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匹配第34-35页
        2.2.2 区域发展不均衡第35-37页
        2.2.3 城乡差距较大第37-38页
        2.2.4 人口城镇化与户籍城镇化差距大第38-39页
        2.2.5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第39-40页
    2.3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约束条件第40-45页
        2.3.1 资源和环境约束第40-42页
        2.3.2 过高的房价约束第42-44页
        2.3.3 制度约束第44-45页
    2.4 城镇化发展动力转换的必要性第45-46页
3 城镇化驱动力发展阶段演进第46-60页
    3.1 劳动力驱动、政策驱动(1980 年——1990 年)第46-51页
        3.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第46-47页
        3.1.2 市、镇建制标准的降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行政因素第47-50页
        3.1.3 区域政策的调整决定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第50-51页
    3.2 生产驱动(1990 年——2000 年)第51-53页
        3.2.1 对外贸易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资金第51-52页
        3.2.2 乡镇企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第52-53页
    3.3 投资驱动(2000 年至今)第53-57页
        3.3.1 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促进城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第53-54页
        3.3.2 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第54-55页
        3.3.3 房地产投资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第55-57页
    3.4 创新驱动(现阶段的转型升级)第57-60页
        3.4.1 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化和空间集约化第58页
        3.4.2 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化第58-59页
        3.4.3 创新驱动城市智慧化第59-60页
4 城镇化各驱动力贡献率的实证分析第60-71页
    4.1 测算各驱动力对城镇化贡献率的方法第60页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第60-66页
        4.2.1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第60-63页
        4.2.2 建模前的基本分析第63-64页
        4.2.3 回归过程及检验第64-66页
    4.3 各驱动力对城镇化贡献率的测算第66-68页
        4.3.1 实证分析结果第66页
        4.3.2 弹性系数第66-67页
        4.3.3 各驱动力贡献率的计算第67-68页
    4.4 各驱动力对城镇化贡献率的分析结论第68-71页
        4.4.1 物质要素对我国城镇化贡献率极大第68-69页
        4.4.2 制度对城镇化起反作用第69页
        4.4.3 创新对城镇化贡献率有限第69页
        4.4.4 我国城镇化应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69-71页
5 创新驱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作用第71-81页
    5.1 制度创新第71-76页
        5.1.1 土地制度创新第71-73页
        5.1.2 户籍制度创新第73-74页
        5.1.3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第74-76页
    5.2 科技创新第76-79页
        5.2.1 科技创新要素重组第76-77页
        5.2.2 科技驱动产业创新第77页
        5.2.3 科技驱动社会生态创新第77-79页
    5.3 社会管理创新第79-81页
        5.3.1 社会管理创新可以使全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第79页
        5.3.2 社会管理创新是解决城镇化发展障碍的有效途径第79-80页
        5.3.3 社会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第80-81页
6 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议第81-88页
    6.1 要素创新第81-84页
        6.1.1 加大创新投入第81-82页
        6.1.2 加强土地要素的集约利用第82-83页
        6.1.3 建立城乡对接的要素市场第83-84页
    6.2 产业创新第84-85页
        6.2.1 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第84页
        6.2.2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第84页
        6.2.3 优化产业结构第84-85页
    6.3 外部环境创新第85-88页
        6.3.1 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第85-86页
        6.3.2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第86页
        6.3.3 合理城镇布局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86-88页
7 结论和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批判思维训练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
下一篇:目标线索的情绪特征和背景任务的认知负荷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