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罐疗法配合针刺治疗女性气郁质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2-26页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一、中医源流 | 第12页 |
| 二、病因病机 | 第12页 |
| 三、辩证分型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研究 | 第13-15页 |
| 一、流行病学 | 第13页 |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13-15页 |
| 三、临床分型 | 第15页 |
| 第三节 黄褐斑的治疗 | 第15-23页 |
| 一、中医治疗 | 第15-21页 |
| 二、西医治疗 | 第21-22页 |
| 三、综合治疗 | 第22-23页 |
| 第四节 中医体质研究 | 第23-26页 |
| 一、体质的定义与分类 | 第23页 |
| 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 第23页 |
| 三、气郁体质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33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 一、病例来源 | 第26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三、纳入标准 | 第26-27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27页 |
| 五、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27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一、试验方法 | 第27页 |
| 二、研究设计 | 第27页 |
| 三、器械选择 | 第27-28页 |
| 四、干预措施 | 第28页 |
| 五、疗程 | 第28页 |
| 六、治疗期间生活作息指导及情绪疏导 | 第28-29页 |
| 七、疗效判定 | 第29页 |
| 八、疗效指标 | 第29页 |
| 九、统计分析 | 第29页 |
| 十、安全性评价 | 第29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29-33页 |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第29-31页 |
| 二、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总积分比较 | 第31页 |
| 三、两组治疗前后气郁体质积分比较 | 第31页 |
| 四、两组疗效比较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3-37页 |
| 一、体针选穴组方理论依据 | 第33页 |
| 二、选取气郁体质为治疗切入点的依据 | 第33-34页 |
| 三、梅花罐疗法的理论依据 | 第34-35页 |
| 四、关于研究结果的结论 | 第35页 |
| 五、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4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