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纳米硒、纳米钌对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9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多药耐药细菌的耐药发生机制第9-15页
        1.2.1 固有性耐药第9-10页
        1.2.2 细胞膜渗透性障碍介导的MDR第10-11页
        1.2.3 外排泵介导的MDR第11-13页
        1.2.4 抗生素作用靶点改变介导的MDR第13-14页
        1.2.5 产生抗生素灭活酶介导的MDR第14-15页
    1.3 目前针对细菌多药耐药性的主要治疗方法第15-17页
        1.3.1 抑制细菌MDR外排泵机制第15-16页
        1.3.2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16页
        1.3.3 细菌耐药性质粒的消除第16-17页
        1.3.4 改变细菌结构第17页
    1.4 纳米药物抑制多药耐药细菌研究进展第17-22页
        1.4.1 银系抗菌纳米材料第18-19页
        1.4.2 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第19页
        1.4.3 光热转换的纳米材料第19-20页
        1.4.4 抗生素共轭纳米材料第20-21页
        1.4.5 其它纳米颗粒第21-22页
    1.5 目前细菌多药耐药面临的挑战以及前景展望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9页
第二章 功能化纳米硒对耐药细菌抗菌活性及其机制研究第29-58页
    2.2 引言第31-33页
    2.3 实验部分第33-37页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3-34页
        2.3.2 溶液配制第34页
        2.3.3 Se NPs的合成和表征第34-35页
        2.3.4 Se NPs抗菌活性测试第35-36页
        2.3.5 荧光显微镜观察(Live/Dead)第36页
        2.3.6 活性氧实验第36页
        2.3.7 细胞膜通透性测试第36-37页
        2.3.8 SEM和TEM样品的准备第37页
        2.3.9 细胞毒性检测第37页
    2.4 结果和讨论第37-52页
        2.4.1 Se NPs的制备和表征第37-39页
        2.4.2 Se NPs抗菌活性测试第39-41页
        2.4.3 Se NPs杀菌能力的测试第41-45页
        2.4.4 Qu-Ach@Se NPs抗菌机制的研究第45-50页
        2.4.5 细菌对Se NPs的耐药性第50-51页
        2.4.6 Se NPs的毒性检测第51-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第三章 纳米钌粒子PDT/PTT双模态光疗法抗菌活性研究第58-88页
    3.2 引言第60-62页
    3.3 实验部分第62-67页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62-63页
        3.3.2 溶液配制第63页
        3.3.3 Ach@Ru NPs和Ru NPs的合成第63页
        3.3.4 Ach@Ru NPs和Ru NPs的表征第63-64页
        3.3.5 纳米粒子的光热成像第64页
        3.3.6 Ach@Ru NPs和Ru NPs抗菌活性检测第64页
        3.3.7 荧光显微镜观察(Live/Dead)第64-65页
        3.3.8 活性氧(ROS)检测第65页
        3.3.9 细菌膜系统完整性检测第65页
        3.3.10 SEM和TEM样品的准备第65-66页
        3.3.11 细胞毒性和溶血检测第66页
        3.3.12 动物实验第66-6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7-83页
        3.4.1 Ach@Ru NPs和Ru NPs的制备表征第67-69页
        3.4.2 纳米粒子的光热效果及光热成像第69-70页
        3.4.3 纳米粒子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第70-73页
        3.4.4 活性氧(ROS)检测第73-74页
        3.4.5 细菌膜系统完整性检测第74-77页
        3.4.6 Ach@Ru NPs的靶向能力检测第77-78页
        3.4.7 细胞毒性检测第78-79页
        3.4.8 小鼠体内抗菌活性研究第79-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与麦尔维尔《白鲸》的互文性研究
下一篇:大孔间距有序PM模板及有序铝衬底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