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风景旅游村的共生模式研究--以泸沽湖里格村规划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9页
1 绪论第9-19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3-14页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4-15页
     ·自然保护区第14页
     ·世界遗产、自然文化遗产第14-15页
     ·乡村景观第15页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5-19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内容和框架第15-19页
2 我国风景旅游村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第19-33页
   ·我国风景旅游村现存问题第19-21页
   ·泸沽湖里格村概况和现存问题第21-24页
     ·环境承载力超标——“头重脚轻”第22页
     ·建筑形态粗糙——“千村一面”第22-23页
     ·本土民族文化遗失第23页
     ·本土原有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第23-24页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第24-31页
     ·发达国家的人文风俗保护类——阿米什保护区第24-26页
     ·发展中国家的自然风光开发类——贝加尔湖旅游区第26-28页
     ·悠久历史渊源的岛屿——意大利伊斯基亚岛第28-29页
     ·亚洲文化背景的生态与传统、现代的融合——日本里山村第29-31页
   ·本章小节第31-33页
3 共生思想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3-39页
   ·共生理论的特征概况与体系第33-37页
     ·共生理论的缘起和发展第33-34页
     ·新共生思想的研究特征第34-35页
     ·新共生思想理论主要构成第35-37页
   ·共生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第37页
   ·结论与启发第37-39页
4 泸沽湖里格村共生规划资源类型和价值分析第39-60页
   ·泸沽湖及里格村概述第39-40页
   ·共生的条件——自然景源第40-46页
     ·天景第41-42页
     ·水景第42-44页
     ·地景第44页
     ·生景第44-46页
   ·共生的形态——人文景源第46-56页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第46-47页
     ·里格村聚落落结构特征第47-51页
     ·农业生产资源特征第51页
     ·建筑类型与格局特征第51-54页
     ·建筑细部特征第54-55页
     ·人工景观节点第55-56页
     ·民俗风物第56页
   ·共生的美感——风景旅游村景观价值分析第56-59页
     ·美感的定义第56-57页
     ·景观价值评价第57-59页
   ·小节第59-60页
5 风景旅游村的共生模式意识形态研究第60-74页
   ·共生的根源——文化共生第60-68页
     ·制度文化——母系氏族家庭结构第63-65页
     ·精神文化——喇嘛教为主的多种信仰兼容模式第65-66页
     ·文化传承——口口相传第66-68页
   ·共生的时代第68-70页
     ·历史上的冲击第68页
     ·“游牧”时代第68-69页
     ·经济与文化共生的时代第69-70页
   ·共生的秩序—景观规划的管理实施保障第70-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6 结语第74-77页
致谢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附录第81-83页
 A 纳日人节日第81-83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泰国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研究
下一篇:重庆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