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补肾通络方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补肾通络方简介 | 第12-13页 |
1.2.2 临床应用 | 第13-14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气相色谱法 | 第16页 |
1.3.2 毛细管电泳 | 第16-17页 |
1.3.3 分子生物色谱法 | 第17页 |
1.3.4 红外吸收光谱法 | 第17页 |
1.3.5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质谱法 | 第17-18页 |
1.4 血浆活性成分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1.4.1 药代动力学简介 | 第18页 |
1.4.2 生物样品简介 | 第18-19页 |
1.4.3 血浆活性成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4 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技术在血浆活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补肾通络方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含量测定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2.2 药品和试剂 | 第23-24页 |
2.2.3 溶液配制 | 第24页 |
2.2.4 色谱条件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5页 |
2.3.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3 系统适用性 | 第26-27页 |
2.3.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27-28页 |
2.3.5 精密度试验 | 第28页 |
2.3.6 重复性试验 | 第28-29页 |
2.3.7 稳定性试验 | 第29页 |
2.3.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9-30页 |
2.3.9 样品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灌胃补肾通络方大鼠血浆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仪器、试剂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2.1 仪器 | 第32-33页 |
3.2.2 试剂与材料 | 第33页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3页 |
3.2.4 血浆样品制备及预处理 | 第33-34页 |
3.2.5 色谱条件 | 第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3.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3.3.2 血浆样品预处理的优化 | 第34-35页 |
3.3.3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35-37页 |
3.3.4 标准曲线制备 | 第37-38页 |
3.3.5 最低检测限及定量限 | 第38页 |
3.3.6 精密度试验 | 第38页 |
3.3.7 重复性试验 | 第38-39页 |
3.3.8 提取回收率试验 | 第39页 |
3.3.9 稳定性试验 | 第39-40页 |
3.3.10 血药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补肾通络方中丹酚酸B含量测定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4.2.2 质谱条件 | 第43页 |
4.2.3 色谱条件 | 第43-44页 |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4页 |
4.2.5 样品处理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5页 |
4.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44-46页 |
4.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4.3.3 专属性考察 | 第47-50页 |
4.3.4 AMS半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4.3.5 HPLC-UV准确定量分析 | 第52-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