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影像的唐山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内容与视角 | 第10-12页 |
| 1.2.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1.2.3 唐山市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8页 |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 第18-25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2.1.1 自然环境条件 | 第18页 |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18-19页 |
| 2.1.3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 2.2 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 2.2.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20-21页 |
| 2.2.2 其他辅助数据 | 第21页 |
| 2.3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1-25页 |
| 第3章 基于最优波段组合的土地分层分类 | 第25-45页 |
| 3.1 最优波段组合实验 | 第25-33页 |
| 3.1.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26页 |
| 3.1.2 光谱特征统计与分析 | 第26-27页 |
| 3.1.3 最佳指数因子分析 | 第27-29页 |
| 3.1.4 光谱特征曲线分析 | 第29-31页 |
| 3.1.5 最优波段组合的验证 | 第31-33页 |
| 3.2 土地利用分层分类体系与方法 | 第33-37页 |
| 3.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5页 |
| 3.2.2 建立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标志 | 第35-36页 |
| 3.2.3 构建土地利用分层分类体系 | 第36-37页 |
| 3.3 土地利用分层分类及结果 | 第37-45页 |
| 3.3.1 地类初分及精度评价 | 第37-41页 |
| 3.3.2 地类再分及精度评价 | 第41-45页 |
| 第4章 基于遥感分类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 第45-71页 |
| 4.1 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 4.2 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 | 第46-53页 |
| 4.2.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 第47-50页 |
| 4.2.2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演变 | 第50-53页 |
| 4.3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及转移矩阵 | 第53-61页 |
| 4.3.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地类变化图谱 | 第53-58页 |
| 4.3.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及转移明细 | 第58-61页 |
| 4.4 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 第61-67页 |
| 4.4.1 建设用地变化与城市扩张 | 第61-63页 |
| 4.4.2 农用地变化与粮食生产能力 | 第63-66页 |
| 4.4.3 城市绿地变化与区域效益 | 第66-67页 |
| 4.5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67-71页 |
| 4.5.1 自然因素 | 第68-69页 |
| 4.5.2 人文因素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附录A 1978~2005 年监督分类精度 | 第77-79页 |
| 附录B 1987~2005 年决策树分类精度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导师简介 | 第81页 |
| 企业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